四川農民張明海,利用100平方米的農房養殖4萬只鵪鶉,年純收入10多萬元,成為當地有名的“鵪鶉大王”—— 演繹了特種養殖“財富效應” 。
他養有4萬只鵪鶉,每天收入幾千元,鵪鶉蛋銷售南充市的各縣、區。廣安、巴中、達州等地商販也都到他家進貨。
鵪鶉產蛋期只有9個月,9個月后就要對鵪鶉進行淘汰換種。每年冬臘月間都要將不產蛋的鵪鶉宰殺掉,做成腌臘制品上市銷售。一年下來,除去成本能賺13萬元左右。
鵪鶉“寶寶”每天需定時喂養3次食物,主要以玉米、小麥和稻谷為主。定時喂食、送水、消毒、清掃糞便、測量室內溫度,每個環節都不能有閃失。搞鵪鶉養殖最關鍵是要掌握防疫技術,否則,如果一只鵪鶉染上病毒,會“全軍”覆沒。
初次養殖鵪鶉,因為缺乏技術經驗,大部分鵪鶉染病死亡,不僅沒賺到錢還虧本。于是他不得不去取經,到成都一家鵪鶉養殖場打工,“偷師學藝”。起初,老板并不吸納他,但他承諾只要學會技術,不要報酬,終于感動了對方,對方也毫無保留地把養殖鵪鶉的特種技術傳給了張明海,學習了半年,師傅還無償送了良種鵪鶉和技術資料。學成歸來后,張明海又東湊西借,籌集了2萬多元,再次搞起了鵪鶉養殖,同時自己還買來《鵪鶉標準化養殖手冊》書籍鉆研學習,終于養殖成功了。
每天早晨5時多就起床,撿蛋、裝箱、發貨。每公斤鵪鶉蛋一般賣9元。雖然很累,但天天能見現錢,而且發財致富了,再苦再累也值得。
(責任編輯 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