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變化莫測的今天,農民要想使自己的農副產品賣個好價錢,除了努力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外,還必須在銷售上開動腦筋,巧賣增收。
嘗鮮早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嘗鮮意識在增強。農戶可以提前早種,使蔬菜、水果等農副產品提早上市,這樣不但暢銷,而且價格較高。
貯存待賣。有些農副產品在上市高峰時,由于供過于求,很難賣上好價錢。此時可以把易于貯藏保鮮的農副產品先放起來,等到市場價格回升時再出售,以獲得較好收益。
節日多賣。節日期間,農副產品一般較暢銷。農戶平時要注意了解市場變化情況,早做準備,在節日來臨時,及時將產品供應上市。
易地巧賣。同樣的產品,在不同的市場能賣出不同的價錢。農戶可以把本地大量上市的農產品運到缺貨地區出售。
超前甩賣。像西瓜這種貯存期短的產品,如不及時出手,損失就大了。農戶應在滯銷前果斷削價甩賣,這樣可以把損失減到最小。
加工再賣。很多農副產品通過初加工或深加工后再賣,就可增值若干倍。在山東省陽信縣,農民一改過去的整豬整賣辦法,而是把豬肉分等級深加工上市,把豬皮、豬毛、肥膘、豬骨等賣給不同廠家單獨加工,如此便能大大增加收入。據粗略估計,該縣過去每年上市生豬30萬頭,年產值只有1.5億元,而今同樣產量,由于進行了精加工,年產值竟然增加到5億多元。
(責任編輯 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