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大米白飯,真是有點膩味,偶爾來頓粗糧換換口味,不但口感好,對健康還有好處,一舉兩得的活兒,誰不稀罕呢?正是看準了這個商機,讓老營子村的村民著實發了一把。
吉林省白山市地處長白山腹地,素有“立體資源寶庫”、“長白林海”之稱,肥沃的土地、豐富的森林、礦產、山珍土特產給白山帶來了廣闊的開發前景。老營子村的村民們卻不是發了“特產”、“山珍”的財,而是依了這“白山黑水”,讓一粒粒糧食在田間迸出了金花。
他們的生財之道便是“粗糧細做”。眼下這種吃法雖已演變成為時尚,但是現代人快節奏生活卻騰不出時間去享受這一樂趣。老營子村的村民們正是看準了這個商機著實賺了一把。
每天一大早,老營子村的老于兩口子就起來了,把頭天晚上做好的粘火燒,裝進大袋子,拿到市場上去賣,下午賣完了就回來繼續做。
作為全村賣火燒的“第一人”,老于是如何想到把這種家里吃的平常東西,送到市場上出售的,這里還真有個故事。有年過春節,他拿了點兒自家做的粘火燒,去城里親戚家串門,親戚說吃著不錯,他就時不時送點兒過去。過一段時間,親戚說鄰居也想要點兒,不白要,給錢!在城里天天吃大米飯,早膩歪了,就想吃點粗糧,除了換換口味,還對健康有好處。老于從中琢磨出了商機,要是做點兒粗糧賣,應該不能賠錢。他和老伴一商量,第二天就做了些拿到市場上賣,結果一上午就賣完了。買不到的人還問第二天什么時候來,要求留點兒。就這樣,他無意間把農民平常吃的家常飯,送到了市民的餐桌上。
現在,老營子村有20多戶村民和老于一樣,專門制作粘火燒等粗糧食品,還有不少村民利用農閑時節粗糧細做,“貓冬”時賺上一筆。他們通常是頭一天就把面磨好,并開始發酵,等賣完頭天的貨回到家,面也就發好了,接著做第二天賣的。
老營子村粘火燒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如今,每天早上都有一趟班車拉著村民們進城賣貨,下午再送回家,按他們的話說,現在也是車接車送的“白領”了!
村里的火燒隊伍正在不斷擴大,周邊村的村民也紛紛加入這場“粗糧淘金”熱潮中。村民增加收入,城里人獲得健康,他們這條致富路算是走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