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體育賽事,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國際奧委會也不啻是世界上最獨特的跨國公司。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無論是奧運會還是奧委會,都曾經因為各種原因走到破產的邊緣!
用薩馬蘭奇先生的話說—“當我1980年出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時候,情況看起來很不妙,說實話前景非常黯淡!沒有幾個人認為國際奧委會還有存活下去的希望……當時沒有幾個城市申辦奧運會,我們的資金很有限……當時沒有人能夠想象到,僅僅在20年之后,世界上最棒的城市會為承辦奧運會展開激烈的競爭,電視轉播機構和贊助商們會向這項賽事注入幾十億美元的巨資。”

那么,改變是如何完成的?(普通讀者和觀眾一般都聽說過尤伯羅斯的故事,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在商業上的成功的確是個轉折點,但鮮為人知的是,奧運會能夠“扭虧為盈”,并非全是這個美國商人的功勞,雖然他也功不可沒……)或者更進一步,為什么由顧拜旦等先驅們創立的現代奧運會會面臨破產窘境?
在《沒有贊助商,就沒有奧運會—百年奧運贊助史話》的第一篇文章里,我已經考證了究竟是“誰贊助了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希臘的故事說明:舉辦一屆奧運會的開支巨大,即使以一國財政支持有時候也會難以為繼。這也是從此以后奧運會一般只在發達國家舉辦的根本原因。
話說自從上世紀初雅典奧運會后,現代奧運會在跌跌撞撞中前行。期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考驗”,而依然大旗不倒。到1972年,現代奧運會已經舉辦了20屆(其中1916年、1940年和1944年的奧運會因戰爭而取消),無數先賢為此付出了心血,國際奧委會在顧拜旦之后的繼任者領導下,不斷發展壯大。然而就在這一年,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艾弗里·布倫戴奇先生卻公開發言:“我相信奧林匹克運動撐不了幾年了。”—這位美國籍的奧運掌門人為什么如此悲觀?也許可以從他下臺之后舉辦的幾屆奧運會上找到答案,比如—
不得不提的“蒙特利爾陷阱”
關于所謂“后奧運經濟風險”,也許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管學術界、商界,以及政府官員們有多少種不同的見解,至少會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奧運歷史上尷尬的“蒙特利爾陷阱”,的確應該引起后來者的警惕和深思。
關于這個典故,其實有很多個版本,尤其是涉及到“巨額虧損”的具體數字,更是有很多種說法,但大體事實還是世人公認的。
據中國人民大學劉起運教授和王軍平博士的研究,事件的真相是這樣的:
加拿大蒙特利爾作為1976年第二十一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大興土木,建設體育場、游泳館、自行車場、奧運村等,實際投資失去控制,由最初預算的1.25億美元升至24億美元,最后虧損達10億美元。其中耗資3.5億美元修建的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到1985年還沒有蓋上屋頂,耗資8650萬美元的室內賽車場建成后僅僅使用了幾天,便從此閑置……巨大的開銷給這座城市留下的巨額債務,直到2006年才還清。
“悲劇”還沒有結束,緊接著1980年在蘇聯舉辦的奧運會,因為西方世界的抵制—
美國電視巨頭慘敗莫斯科
1980年在現代奧運會的歷史上是個值得紀念的年份。
這一年,薩那蘭奇出人意料地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此時他正好是60歲,此前是西班牙的企業家和外交官。
這一年,第二十二屆奧運會在前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召開,為抗議蘇軍入侵阿富汗,在美國總統卡特的倡議下,總計有65個國家宣布不參加莫斯科奧運會,這是奧運會歷史上遭遇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抵制。
還是這一年,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辦了第十三屆冬季奧運會,據統計,多達200家的贊助商僅僅給組委會帶來2650萬美元現金和3000萬美元實物收入,甚至有贊助商在會后提起訴訟,理由是他們認為被騙了,那些贊助都打水漂了,回報很少……
當時,美國電視巨頭全國廣播公司為普萊西德湖冬奧會和莫斯科奧運會付出的電視轉播費是1億2200萬美元,這是兩個奧組委的最主要的收入,結果仍然入不敷出。而由于美國政府的抵制,全國廣播公司在莫斯科奧運會的轉播上至少損失了4000萬美元的廣告收入。
事實上,由于幾十年來,國際奧組委內部的管理、經營問題,以及外部的各種原因,所導致的奧運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在這一年集中爆發出來,今天的人們恐怕沒有多少人了解:就在薩馬蘭奇就任的時候,國際奧委會的流動資金已經不到20萬美元了?。ㄔ摂祿碜詩W委會官員的回憶錄—記者注)
綜合以上的情況,大家就不會奇怪,為什么—
洛杉磯是1984年奧運會的唯一申辦城市
其實,就抵制活動來說,首先出現在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上,因為抗議新西蘭和執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保持聯系,17個非洲國家沒有參加這屆奧運會;到莫斯科奧運會,西方世界普遍抵制;在當時的冷戰環境下,輪到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前蘇聯和華約國家也如法炮制,而實行不結盟外交政策的新中國,則第一次派出代表團,“回歸奧運”……
正是由于政治層面的巨大影響,以及嚴峻的經濟形勢,包括蒙特利爾的極端個案,使許多有意舉辦奧運會的國家和城市望而卻步……那情形和今日各國為爭辦奧運激烈競爭的局面完全是“冰火兩重天”。當時的國際輿論傾向于這個結論:舉辦奧運會會在政治上帶來許多麻煩,而且是商業上的“自殺行為”。
在確定1984年奧運會主辦城市時,事態更加嚴重, 伊朗首都德黑蘭曾經有意申辦,卻最終宣布放棄。這樣一來,如同確定1980年的冬奧會時只有一個申辦城市的情形一樣,1984年奧運會的申辦城市只剩下了美國洛杉磯,這使得國際奧委會和該市的有關談判變得異常艱難起來。即便如此,有一次洛杉磯市市長布拉德利還宣稱:要把奧運會的主辦權“交還”奧委會,因為他的市民已經普遍對此失去了信心。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也許有許多原因。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我只轉述一個小小的例子,這個真實的故事充分說明了當時國際奧委會的無序管理—
有一次,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的組織者、“大能人”尤伯羅斯先生,給奧委會的律師寄來一張2500萬美元的支票,這位律師卻沒有去“劃賬”,卻把支票裝進自己的腰包,按原計劃出去旅游了好幾個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