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西方一些勢力把奧運會政治化的企圖,中國的沉著應對并不困難。中國當然應該聽取任何人包括西方國家的善意批評,努力把奧運會這個體育盛事辦好。惡意言語甚至行為不可避免,但成不了奧運會的主軸。在政治化烏云籠罩下,把奧運會這個體育盛事辦好更能促成中國在國際社會軟實力的提高。
隨著奧運會的臨近,西方社會的奧運會政治也開始處于一個全面動員狀態。從社會名人到國會議員到政府部長們都好像做好了要對中國施加全面壓力的準備。
在這個政治舞臺上自然有動員者與被動員者。動員者主要有兩部分人,一部分就是本來對中國就不那么友好的人士,另外一部分人則是衷心希望中國進步,尤其是政治上的進步,但過于天真地認為可以利用奧運會來快速改變中國。而被動員的對象則可以說是涵蓋西方社會的各個部門,只要有些名氣,能夠發揮一些社會影響力的人士都可以包括在內。
很遺憾的是西方各國參加這次運動會的運動員更是首當其沖。現在離奧運會還有不到半年的時間,在西方各國,奧運會精神看不到,但奧運會的政治味道已經非常濃厚。每天留意媒體報道的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不知道今年的奧運會到底是一個體育盛會還是政治盛會?
奧運是改革開放難得的機會
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在為這個即將來臨的體育盛會忙碌不停。對中國來說,申請到這次舉辦權并不容易,但要辦好它更不容易。因此,各方面都在做最大的努力。
中國社會也希望通過這次盛會對國家各方面的進步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能夠舉辦奧運會本身就表明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和世界全面交往。奧運會是個難得的機會,它將推動國家和社會的進一步開放和世界的進一步整合。即使在政治上,中國也是希望通過這次難得的機會來塑造一個開放、透明和負責任的形象。自去年以來,中國有關方面一直不斷地出臺相關的規定,努力向這些方面邁進。
但所有這些似乎不能讓西方滿意。實際上,不管中國做什么,西方總會有人不滿意。
盡管奧運會政治化不可避免,但體育本身必須是主體。如果政治成了主體,那么奧運會的存在就沒有什么必要了。奧運會在西方產生,也在西方發展,大多數西方人對這一點應當是清楚的。但是在西方的自以為代表著至高無上道德價值的人眼中,奧運會不再是體育,而是政治,或者說體育只是要達到他們想像中的政治目標的手段而已。
因此,他們毫不猶豫地把奧運會置于中國的民主人權當中,置于緬甸的軍人政權當中,置于蘇丹達爾富爾的人道危機當中。反正一切可以用來對中國施加壓力的事情都可以和奧運會聯系起來。
但是,這些人忘記了回答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西方能夠從奧運會政治中贏得什么?
如果做些理性的分析,實際上不難看出,即使在政治領域,西方要把奧運會政治化的勢力只會失去很多,而不會得到他們所希望的任何政治價值。

中國在探尋務實外交路線
先說內政。不僅西方人希望中國的政治變革,中國本身也在尋求政治變革,只不過是中國的政治變革沒有也不會朝著西方一些人所希望的方向和模式進行。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開放,中國的政治變革動力也越來越大。正因為如此,中國開始直視民主,要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尋找一條可行的政治民主化道路。
這么一個龐大的國家,如果沒有其內部的動力,任何外在的壓力都不足以促使其內部政治的變革。中國政治正在發生變化,但變化并不是由于西方的或者其它的外在壓力,而是在回應內部社會經濟的深刻變化。
奧運會能夠促使中國的政治變化,那可能只是因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已經發展到相當的水平,產生了政治變革的需求。
在外交方面,西方如果不斷把奧運會政治化,最終必然成為輸家。西方現在緊盯的問題是緬甸和蘇丹達爾富爾。西方不斷要求中國對這些國家施加壓力,希望中國拿出西方的“勇氣”來和這些國家打交道。
正是因為這樣,中國隨著本身的快速崛起,正在努力尋求一條更為切實可行的新的外交路線。中國一直奉行“不干預政策”,但“不干預”并不是說中國毫無打算用更有效的方式來影響對方。
西方的失誤在于動不動經濟制裁或者軍事干預,結果就把這些對象國家孤立起來。一旦當西方和這些國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關系的時候,西方就失去了任何有效的途徑來影響這些國家。
這樣,西方和這些國家之間就陷入了一種惡性關系。因為沒有有效的途徑去影響這些國家,西方只能求助于外部經濟制裁甚至軍事干預,而無論是經濟制裁還是軍事干預都會激發這些國家對西方的仇視。
中國則不然。中國人講“關系”。在外交領域也是這樣。“關系”就是在自己和他國之間建立各種各樣的連接點。用學理的術語就是創造一種相互依賴關系(當然也可以是依賴關系)。因為有不同的關聯點,中國就可以對這些國家產生影響。
這是一種在雙方互動過程中對對方產生的影響。在朝鮮問題上,在緬甸問題上,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中國都在努力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實際上,中國的努力已經產生了很顯然的效果,尤其在朝鮮和緬甸問題上。這一點很多西方知情人士也是不得不承認的。中國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是因為這些國家的確看到和感覺到中國在為這些國家的利益出發,而非出于自私。
發展中國家在反思西方民主
從更深一層意義上說,中國的內政外交實踐已經逐漸促使被人們稱之為“中國模式”的形成。盡管這種模式還處于形成過程中,但已經對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二戰后起來反對西方殖民統治的政治精英大多受的是西方教育。盡管他們爭取獨立,但他們所認同的是西方政治價值。因此,在獨立后,他們也曾經努力建立西方式的民主自由政體。
另一方面,西方在二戰后也在這些國家竭力推行西方式民主政體。但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些國家又怎么樣了呢?民主政治往往伴隨著社會動蕩和經濟發展的低水平,在很多國家還要加上無止境的種族沖突。
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政治精英們開始反思西方式民主的時候,西方對這些國家的關系也表現出極度的“虛偽性”。在冷戰時代,西方國家為了和當時的蘇聯爭奪國際空間,能夠對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的經濟援助。但是冷戰一結束,西方的這種援助在西方內部就失去了合法性。
因此,在援助上要附加上很多西方的“軟體價值”,而這些“軟體價值”正是發展中國家所反思的。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模式”似乎對這些國家具有了莫大的吸引力。
在外交方面也是如此。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猛然走了出去。這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中國經濟需求理論所能解釋的。沒有中國和這些國家在過去數十年培養起來的“關系”,中國經濟的走出去不可能那么迅速和順利。很多發展中國家對“中國模式”的青睞更推動了這些國家接受中國的“走出去”。
在奧運會問題上,西方一些人冷戰式的思維在客觀上只能促成發展中國家和中國的更進一步的接觸、接近,甚至整合。
對西方一些勢力把奧運會政治化的企圖,中國的沉著應對并不困難。中國當然應該聽取任何人包括西方國家的善意批評,努力把奧運會這個體育盛事辦好。惡意言語甚至行為不可避免,但成不了奧運會的主軸。在政治化烏云籠罩下,把奧運會這個體育盛事辦好更能促成中國在國際社會軟實力的提高。(作者: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治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