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95年,中國油畫在中國臺灣有了市場,最早的三家畫廊——索卡、大未來、敦煌,是臺灣藝術圈的領軍者:在這個圈子當中有不少像“大未來”總經理林天民那樣的高爾夫高手,他們將經營油畫和打高爾夫球兩件事情做的游刃有余。2000年前后,油畫在中國內地市場逐漸升溫,隨著近兩年油畫價格的不斷攀升。一批內地地產界精英也開始投身于油畫收藏,甚至建起了美術館,比如卷石軒、今日美術館等。
“藝術品”將高爾夫、房地產連結在一起,但更多的高爾夫高手和地產界的精英們,在今天或許已沒有了林天民、張寶全等人的機會和運氣,但是,藝術圈的下一個“夏俊娜、張曉剛”們卻在悄然涌現,數以千計的畫廊每天不間斷的展覽給我們提供了相當多的機會和鍛造眼光的條件。
“林天民是個高手!”球友們都這樣說。
2000~2004年,林天民一小撮人常常時隱時現地出沒在東南亞各國的叢林、海島里。這群人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他們無論走到哪都會背著一個碩大的球包。形容消瘦,精神矍鑠,偶爾因為捕獲了得意的獵物(eagle,birdie什么的),漆黑的面容上會流露出略顯詭異的笑。
從曼谷打到芭堤雅
“我們每天至少打36洞,經常一連打5天。”林先生說。“在臺灣約好幾個球友,飛機一到曼谷,就直奔球場。從曼谷4個人包車,一直打到芭堤雅島,500多公里的路程,沿途十幾家球場,我們打得昏天黑地。平均每天睡六、七個小時。最多的一天打了63洞,同行的兩個人終于實在無法忍受而中途退出。那時候我水平還可以,藍Tee開球能打72桿。”林像獵豹一樣穿梭在亞熱帶叢林球場中,頂著海島暴烈的太陽和強硬季風,在烏云與彩虹交替的天空下興奮地尋找他的目標與光榮。“只要沒有雷電,我們肯定在球場上。”林自豪地說。
以不變應萬變
我問了林先生一個每一個高爾夫愛好者都會遇到的問題: “你為什么會對高爾夫如此癡迷?”林顯得有些興奮 “是的,是的,人人都說,球場上無常的變化是最讓人癡迷、上癮的地方。我想,我肯定也要承認這點。打過近百家球場,不同的環境、氣候,不同的球友,不同的心情,要想保持狀態只有讓自己對此有一個明確而且不變的態度。即便是同一家球場,天天打,今天你也不會知道明天將要面對怎樣一個成績。也許就在你每一洞都打破擊的時候,不知怎么的就抓到一只老鷹,然后一路順風、否極泰來。
165碼的尷尬
林先生打球曾師從臺灣著名職業選手呂文雄、黃慧芳。面對一粒圓圓的小球,你根本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么。在高地起伏的球場上,在小河與沙坑前,是選用攻勢還是守勢?散落在球場各關鍵處的困境讓你防不勝防。你的球技越高,你遇到的風險概率也許會越高。對于差點10左右的業余選手,165碼是最尷尬的距離。選擇6號鐵會打過,選擇7號鐵距離又會短一些,這個時候如果用7號鐵心里想著奮力一拼,悲慘的事情肯定就會發生——動作變形了,球打呲了。這就是所謂的‘165碼的尷尬’”。
慧眼成就了“大未來”
而林先生在經營自己的畫廊時何嘗不經歷這“165碼的尷尬”。
1992年林天民的“大未來畫廊”在臺灣開業,當時臺灣油畫市場流行本土畫家,而林天民卻選擇常玉、朱沅芷、吳大羽等一批海外畫家,這樣的選擇讓他在一段時間內賠得一塌糊涂。但很快炒作風潮就過去了,臺灣藝術品市場在經歷幾番暴漲暴跌后,漸漸趨于正常。而正常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藝術品的美學價值和歷史價值。而大未來代理的這些長年旅居海外的畫家,都能很好地將東方美學融入到其耳濡目染的西方繪畫技藝中。這種意識的產生需要對東西方文化皆有深入了解,并且還要具備一種大文化的視野觀。事實上這些畫家后面的表現足以證明了大未來畫廊當時的眼光。
畫廊、打球都要專業與規范
2007年4月林先生在雍和家園買下大約1600平方米的地方。皇城腳下,繁華之中,辟出一片清靜之地,在竹風陣陣下清談雅玩。在內地藝術品市場活躍了15年的林天民,終于將大未來畫廊帶到這里,落地生根。從2005年開始火爆的當代油畫市場,一直在高唱凱歌。但也有人在對大多數當代畫作的流向痕跡做出分析后提出大崩盤的說法。對此,林先生說:“我在下場打球前都會檢查球具是否齊備,同時也會看看雨傘雨衣是否都準備好了。這是長年在東南亞地區打球得出的經驗。當暴雨突至的時候我們知道如何穿雨衣,如何在雨里揮桿打球。現在不管是風和日麗還是暴風雨天,我都能打出正常成績。做畫廊也一樣,暴風雨影響更多的是人的心態,經歷過這幾次的大起大落,臺灣的藝術品經濟已經開始趨向國際化,要做到這點實際是需要經營者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專業修養,先做好內修再去講外修之事。事實上,專業化和規范化,是破解‘165碼尷尬’和‘暴風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