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前,中國有個商人騎著駱駝,馱著兩袋大蒜,長途跋涉來到阿拉伯。阿拉伯酋長熱情地招待了這位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客商。客商把兩袋大蒜做為見面禮,送給阿拉伯酋長。此前,在阿拉伯地區居住的人從未見過大蒜,更沒有吃過大蒜。酋長嘗過大蒜,感覺這東西味道非常不錯,是他從來都沒有吃過的美味。高興之余,酋長把一袋金子做為回贈的禮物,送給了那位中國商人。
這個中國商人回國后,引起了第二個中國商人的羨慕。第二個中國商人想:他用兩袋大蒜就能從阿拉伯人那里換回一袋金子,我如果用比大蒜更值錢的瓷器去和阿拉伯做交換,一定能得到更大的收益。于是,這第二個中國商人用駱駝載上兩箱瓷器來到了阿拉伯,接待他的仍是接待過第一個中國商人的那個酋長。這第二個中國商人把兩箱瓷器送給了酋長。酋長非常滿意和高興,決定回贈中國商人最好的禮物。酋長認為送金子做禮物不足以表達謝意,想來想去,他認為大蒜比金子更金貴。所以就把從第一個中國商人那里得到的一袋大蒜回贈給了第二個中國商人。
第二個中國商人無論如何也想不通,他萬里迢迢趕到阿拉伯做貿易,得到的卻是一袋大蒜!
玻璃鏡子在中國明朝時期還是稀罕物,但它在歐洲已經成為老百姓的日常用品了。歐洲有個傳教士來到中國,有一天,他正在甲板上拿著一面圓形的玻璃鏡子照自己臉上的粉刺,一個中國的鹽商從他身邊經過,一不小心碰掉了傳教士的鏡子,鏡子落地,摔成了碎片。鹽商俯身拾起一瓣碎片,一看竟能清晰地映照出自己的臉來,他非常驚訝,這要比家里的銅鏡子看得清楚多了。他又拾起其他玻璃碎片,都能非常清晰地映照外界景色。于是鹽商掏出10兩銀子要買這些鏡子碎片,傳教士看到銀子兩眼放光,十兩銀子夠他在歐洲買1000面鏡子也不止呢!他立刻同意出讓。
傳教士回國后,到處找人炫耀他和中國鹽商的這次交易。另外一個歐洲傳教士也想如法炮制,騙中國人錢花。他帶著歐洲制造的望遠鏡找到那個中國鹽商,說要和他換寶貝。中國鹽商端起望遠鏡,近瞧瞧,遠瞅瞅,果然是新奇玩意兒。令他愛不釋手。為了答謝傳教士的“深情厚意”,鹽商送給傳教士一個大箱子,說這里面收藏著最好的禮物。傳教士高高興興地把箱子運回住處,他打開箱子,發現里面套個箱子,再打開,還是箱子,他一連取出8個由大到小的箱子,最后看到一小布包,打開一看,竟是一枚玻璃鏡子的碎片!
在你眼里是垃圾的物品,到了別人眼里卻成了寶貝,反之亦然。正所謂,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寶貝,也沒有絕對的垃圾。
適應 李秀芹
財經大學里有位性情古怪、十分嚴厲的苗教授——他給學生留的作業既多且雜,學生再出色,也鮮受其賞識。學生們大都對這個“怪老頭”望而生畏,但“怪老頭”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經濟學專家,誰又不想成為他的得意門生呢?
有個大學生通過努力,成為了苗教授的得意門生,同學們紛紛向他請教“巴結怪老頭”的經驗。
那名學生回答說:“你們聽說過穆罕默德喚山的故事嗎?有一天,他在山谷里給數百門徒講經。他說:‘人有信心,便沒有不能成功的愿望。’有個門徒故意開玩笑:‘您有信心,那您能把對面那座山喚過來,讓我們站到它的最高處嗎?’穆罕默德便對山大喊了一聲:‘山,你過來!’山谷里響起了他的回音,回聲終于消失,山谷又回歸寧靜。穆罕默德說:‘山不過來,我們過去吧!’他們開始爬山,經過一番努力,到達山頂,他們因信心促使希望實現而歡呼。”
講完這個故事,那個同學停頓一下繼續說:“其實,教授就好比那一座山,而我就好比穆罕默德,既然教授不能提供我要的學習方式,我只好去適應教授的教學理念。反正,我的目的是學經濟學,是要入寶山取寶,寶山不過來,我當然是自己過去嘍!”
這名學生尊師好學,在校即出類拔萃,畢業后沒幾年就成了金融界響當當的人物。
美國前總統林肯說過:“如果你懂得適應,即使是敵人也會成為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