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森蚺也叫綠水蚺,是一種南美巨型水蟒,一些西班牙殖民者初次發現它時,就被其寵大的體形所震憾,同時形象地稱其為“公牛終結者”。綠森蚺和其他蟒蛇一樣不含劇毒,但它會用巨大的身軀纏繞住獵物,然后將其勒死并吞噬。綠森蚺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之一,據說其長度超過9米,身體直徑超過0.3米,重量則可以超過200千克。雖然有另一種網紋巨蟒比它還長,但沒有它重。
綠森蚺是游泳高手,其身體呈現暗綠色,背部和身體內側有黑色與淡黃色的條紋斑點,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更為奇特的是,每條綠森蚺的斑點都有區別,科學家認為這是它與同類之間的區別方式,如同人類的指紋。亞馬遜流域是綠森蚺的重要柄息地,綠森蚺的偽裝色也能很好地融入周圍潮濕、綠色植被密集的環境。
熱帶雨林內布滿了各類寄生蟲,但綠森蚺的身體具有獨特的腺體,能分泌出特殊的氣味來防止寄生蟲。
大頭和粗壯的脖子是綠森蚺的特色,而且它的眼睛和鼻孔長在頭部的上方,這樣它就可以將身體潛伏在水下,同時又能呼吸并觀察周圍的獵物。雖然壯到到極點的綠森蚺沒有劇毒,而是靠纏繞捕獵,但它依然有牙齒和有力的腭部,這是為了咬住獵物不讓其逃脫。
在水中的綠森蚺更加靈活,在岸上其動作則會變得緩慢。綠森蚺可以在水下一口氣待上10分鐘,而且它常常利用河中的水流漂動,節省體力。
茫茫熱雨林給綠森蚺提供了眾多食物,包括水豚、貘、魚、鳥和烏龜等動物。除了這些常規食物,綠森蚺還常常捕食美洲虎、甚至能殺死鱷魚!人們目前可以確定,有過綠森蚺攻擊人類事件,但很少發生。
食人魚:饑餓的水下狼群
說起兇殘的食人魚,住在亞馬遜河流域周邊的居民往往會“談魚色變”,食人魚被認為是當地最危險的動物之一。
據統計,每年有超過1000多頭牛,在食人魚活動頻繁的河中被吃掉!人類也會受到食人魚的攻擊。有報道稱,有一位魚類專家在亞馬遜河流域考察時,就因受到食人魚攻擊而死亡。
食人魚又被稱為水虎魚,共有20余個不同品種,性格都極其兇暴。食人魚強大的攻擊力與其體形有關,雖然長得不長,一般僅為15-25厘米,但它的腭骨十分堅硬而且頸部很短,所以上下腭的咬力驚人,加上滿口長著尖利的牙齒,造就了食人魚“水中惡魔”的形象,當地許多動物都對其“退避三舍”。
食人魚常常以群毆形式發動攻擊,當有獵物進入范圍時,食人魚便會蜂擁而上拼命撕咬。一旦獵物溢出血腥,食人魚就會更加瘋狂,不久后,獵物將被啃得只剩下一副白骨!
食人魚另外一個可怕之處,在于其分布水域的變化莫測,這也與亞馬遜流域的氣候有關。南美雨林地區總體來說溫暖濕潤,但仍可相對地分為旱季與雨季。每當雨季來臨,亞馬遜流域的眾多河流洪水泛濫,食人魚則會借著大水,乘機進入到淺灘或其他河中覓食。這樣一來,原來一些可以讓人安全涉水的河流,在雨季也存在著食人魚的威脅,一些當地人也往往防不勝防。
雨季過去后,淺灘水位會迅速下降,許多貪食的食人魚因此被困在與大河阻隔的水域中。面臨絕境的食人魚會把水域內其他魚類吃光,如果此時有動物掉入這種水域,饑餓的食人魚將發動最強的攻擊,不顧一切地噬咬獵物。隨著水域的徹底干涸,食人魚最終會在泥漿中掙扎死去。
黑凱門鱷:遠距離探測血腥味
黑凱門鱷雖然與綠森蚺同為爬行動物,但雙方卻“勢不兩立”,它們常常在亞馬遜森林與河邊爆發最激烈的決戰。成年黑凱門鱷體長最少4米,最長超過10米,體重可達1噸,也是亞馬遜最大的捕食者之一。黑凱門鱷大約可存活50~80年,頭部又長又大,嘴巴內有68~86顆利齒。
黑凱門鱷的背部呈黑綠色,腹部則是淡黃色。它的四肢、尾巴、腭部和頭頸都非常有力。黑凱門鱷的皮膚非常敏感,因為它長時間在水中游動而不接觸陽光,一旦它在陸地上被陽光直接照射過久,皮膚會變得干燥甚至脫皮。
黑凱門鱷的頭頸也很長,這樣能幫助其更好地消化。它的尾巴長度也達到其總長度的40%,可以讓它在水中游得更快。黑凱門鱷的鼻孔非常特殊,除了呼吸功能,還能夠探測到遠處散發的血腥氣味。以上這些都讓黑凱門鱷成為亞馬遜出色的獵手。
當黑凱門鱷還處于幼年時,它吃一些如蜥蜴之類的小動物,一旦成年,它則攻擊亞馬遜叢林里的各種動物,包括人,所以它讓人非常恐懼。黑凱門鱷吃幾乎所有種類的魚,但最喜歡的食物是水豚。黑凱門鱷也捕食蛇類和牛,包括巨大的綠森蚺,它甚至連美洲虎也要捕食,但這就意味著要爆發一場惡戰,雙方往往各有勝負。
在捕獵時,黑凱門鱷常常會潛伏在較平靜的水面下一動不動,這樣獵物經過它身邊時也很難察覺。一旦黑凱門鱷飽餐一頓,它可以連續3-4天不用進食。雖然黑凱門鱷兇猛無比,但如今它卻成了獵人的目標,因為它的皮非常值錢,在市場上能賣到1千美元。
美洲虎:跳躍一次就能殺戮
美洲虎也叫美洲豹,是南美洲最大的貓科動物,如今許多美洲虎都居住在美洲南部和中部,尤其是在亞馬遜流域附近。這種美麗、強大的野獸在許多古代南美洲文化中,被認為是極其優秀的生靈。在一些當地傳統文化中,它甚至被認為是另一個世界讓人敬畏、能夠主宰夜晚的神靈。美洲虎“jaguar”這一稱呼,來自于當地的語言“yaguar”。意思是“跳躍一次就能殺戮”。
與世界上其他許多貓科動物不同的是,美洲虎并不懼怕水,事實上,它還是非常出色的“游泳高手”,會在水中尋找到獵物,包括魚、烏龜或者凱門鱷。美洲虎也捕食其他的陸上動物,如鹿、野豬、水豚和貘等。
為了捕獵,美洲虎還會爬到樹上伏擊,靠發動致命性的一咬來解決獵物。雖然美洲虎行動敏捷、牙齒鋒利,但它還不足以在亞馬遜流域周圍絕對稱霸。因為它作為獵人的同時,隨時也有淪為獵物的危險。
它的強勁敵手正是黑凱門鱷和綠森蚺。這兩種動物都屬于“重量級”,美洲虎只有依靠靈活的身軀才能與它們周旋。雖然凱門鱷是美洲虎的捕獵對象,但面對凱門鱷中體型最大的黑凱門鱷,有時美洲虎反倒會成為鱷魚的美餐。而綠森蚺也是美洲虎難惹的對象,一旦被它粗壯的身體纏繞住,對美洲虎來說是致命的。可是美洲虎也不是每次都會落敗。事實上它與黑凱門鱷勢均力敵,斗起來誰也沒有勝出的把握。
在亞馬遜流域周圍,這三種猛獸的斗爭永遠會持續下去。
毒箭蛙,又稱毒鏢蛙,它外表艷麗,體型微小,卻是世界上最毒的動物之一。毒箭蛙家族包含了4種小蛙,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是其主要柄息地。
之所以被稱為毒箭蛙或毒鏢蛙,是因為許多南美洲部落有種習俗:用毒蛙的毒液涂在箭或鏢的頭上作為致命武器。但事實上,在超過175種的毒蛙中,只有3種毒蛙的毒液能被用來作制作武器,而這3種毒蛙都不屬于毒箭蛙類。
據科學家研究,事實上,毒箭蛙自己并不能制造毒素,那它身上的毒是哪里來的呢?靠吃!這些毒箭蛙會吃一些含有特殊生物堿的螞蟻和其他昆蟲,這樣毒箭蛙體內就能產生劇毒。一些科學家在研究期間,用果蠅和小蟋蟀等不含特殊生物堿的食物喂養毒蛙,毒蛙的毒性就會明顯下降。雖然毒箭蛙如果不吃特定的食物,其毒性會下降,但它體內的毒素依然可以保持數年。
最近科學家們又發現,毒箭蛙不但能吸收其他生物體內的生物堿,而且還有能力在自己體內修改這些生物堿,從而產生更加毒的變種毒素。以一種毒箭蛙為例,它通過吸收原毒素并加以改變,能產生比原來毒5倍的毒素。
黃金毒箭蛙是所有青蛙中最毒的.它所含的毒液據稱能殺死8-20名成年人!由于吃下毒箭蛙往往意味著死亡,所以幾乎沒有動物會去獵食它,因而毒箭蛙得以在殘酷的雨林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