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一種廣義上的特殊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也可以說,音樂是人類最易理解的共同語言。研究表明,音樂有健全大腦的作用。音樂能培養人的情感體驗力和感知、想象及思維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因此,音樂在語文課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在當代課堂教學中,音樂的廣泛運用,能為課堂教學營造一定的氛圍,調節學生的情趣,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對課堂教學有著輔助的作用。
當然,在語文課堂中運用音樂,應結合課文和歌曲的內涵,把它們有機、科學地聯系在一起,只有對教材的思想內容和樂曲、歌曲的思想內容有深入的理解,正確地選擇樂曲、歌曲來與相應教材配合,才能達到極佳的效果。
咀嚼音樂,頓悟課文思想內容
在我們的語文中,很多課文中都可以配上恰當的樂曲,進行課堂教學。在教學《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時,這篇課文的目的是教育孩子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課前,我先用《祝你生日快樂》導入,課堂氣氛馬上就好起來了,在聽歌曲的過程中,同學們可能聯想到生日蛋糕、生日禮物、父母和孩子一起過生日的場景……
聽完這歌曲,我就同學們:“當你們聽這首歌的時候,你們想到了什么?”學生很快把剛才聽歌時的想法告訴大家,然后我轉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個祝賀生日的故事——可貴的沉默?!?/p>
這樣,利用音樂導入就非常自然了。通過深入領會課文,體會到“沉默的可貴”。最后,我播放了閻維文的《母親》,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入學前的新書包有人幫我縫,愛吃的三餡餅有人幫我包……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母親點點滴滴的付出:生病時的焦急,平時默默無聞的關心、叮嚀……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聽這首歌曲的時候,我讓同學們邊聽邊想平時爸爸媽媽是怎么關心你、照顧你的。很多同學聽完這首歌時都哭了,我從這里看出,孩子們已經真正理解了父母的愛。抓住這一契機,我問同學們應怎樣回報父母的愛。同學們暢所欲言:“爸爸媽媽下班時給他們倒開水,給爸爸媽媽捶背,在他們生日的時候送上我們親手做的生日禮物……”
歌曲的運用不僅使課堂的效果好起來,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欣賞音樂,感受課文時代背景
音樂是藝術,從審美的角度喚起學生感受的共鳴,針對學生具有可塑性的特點,借助音樂的感召,有目的地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有些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是不同時代的作品,遠離學生的生活。教學時老師通常是作一些時代背景介紹,這很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學形式靈活多樣,使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就能提高教學效果。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高了,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學習效果自然會好。 如學《誰是最可愛的人》,同學們跟老師一起來唱一遍《志愿軍軍歌》,就能把學生帶到當年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的情景中,“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學生隨著進行曲的旋律,就展開了聯想,想到一些戰爭片中部隊行軍的鏡頭,想到大部隊奔赴朝鮮戰場和敵人拼殺的情景。這樣,學生就知道了抗美援朝的目的,這為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利用音樂,訓練朗讀,把握課文
許多課文中,作者表達的感情,必須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反復揣摩,然后適當講解,學生始能體會。如果借助音樂這種情感的藝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產生強烈的共鳴,那么學生就能更深地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中的《找春天》,每當春天來臨,我們就會抑制不住內心的欣喜,睜大眼睛,敞開心扉,擁抱自然,擁抱生活。引導學生去感受春天,激勵學生走進春天,去發現春天的特點,探索春天的奧秘。這篇課文語言非常優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那么配上兒童歌曲《春天在哪里》是最好不過了,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后,把錄音機的音量放小播出,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春天的美景,體驗投身大自然懷抱的情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修養的要點,沒有這種修養,人的感情對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東西會無動于衷?!边m當地運用音樂教學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