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擔任高中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常聽學生說:“上課聽得懂,下課不會做。”也常聽老師說:我已強調多少次了,已經分析得夠透徹的了,學生還是茫然不知所措……
產生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精心設計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主動性思維,教學效果不理想。
新課程標準大力提倡探究性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引入,在問題情境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學習目的。因此,在物理教學設計中,要特別重視精心設計問題。
一、挖掘教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觀點轉化為問題,以展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借助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問題設計,促使學生思考,逐步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中,我根據伽利略反駁亞里斯多德的觀點,設計成這樣的問題:假如越重的物體下落得越快,越輕的物體下落得越慢,那么將這個重物和這個輕物拴在一起,快慢情況又將如何呢?有的同學說:兩物體相加更重了,應該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學說: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輕物的牽制,下落肯定要比原來的慢。 通過挖掘教材、設計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
二、重視實驗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各種物理實驗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滿趣味性、思維性、挑戰性、探索性和創造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實驗內容的魅力來引出問題,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在教學“動量”的內容時,我先用“高空落蛋”的實驗拉開序幕:將細繩一端拴住一只氣球(內置一雞蛋,氣球內不加氣),將雞蛋拉到一定高度后放手,使其自由下落。結果可想而知;當我再次重復此實驗時同,在雞蛋的下方放一塊海綿,結果自由下落的雞蛋完好無損。然后問學生:這是為什么?從物理本質上看,又應該怎么樣解釋呢?
這時學生的思維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問題的答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三、聯系實際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產、生活情景,以及所關心的熱門科技話題提出問題,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的現實意義,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愉悅心情,觸發學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因此,教師必須結合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不斷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對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問題情景,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
例如在講“共振”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問題:“洗衣機在什么時候振動最強烈”,要求學生回家仔細觀察洗衣機的脫水過程和脫水完成切斷電源后的過程,什么時候振動得最劇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對于這個本身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學生很有興趣,研究的積極性很高,多數學生做了認真的觀察。不少學生認真閱讀了說明書,又認真預習了“共振”這一節內容,由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和體驗,在上新課時,同學們思維活躍,討論激烈,學習效果十分時顯。然后我再引出教材L的一個問題:“1830年,一些騎兵列隊通過英國曼徹斯特附近的一座便橋時,橋居然坍塌了”。是不是由于騎兵的質量太大引起橋的坍塌?
通過前面學習“共振”的知識后,學生最后得出這樣的結論:由于馬蹄有節奏地敲擊橋面,引起橋的共振,致使橋面坍塌。從這里就可以看到同學們的學習效果很好,真正理解了“共振”這一知識點。
四、優化問題設計
為了使設計的問題能更有效地激發創新思維,教師應盡可能地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與交流活動,并對研討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知識和能力目標方面發展。
問題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知識背景、思想現狀和思維特點。問題設計要具體明確,避免出現教師提出的問題大而不當,內涵外延不明確,使學生無從下手。問題設計要精,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可為問題而問問題,流于形式,耗費時間。
問題設計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1.問題的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問題設計要有適當的難度和梯度。問題過于簡單,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問題過難,又會使學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從何做起。因而,可能會失去探究學習的興趣。
2.問題的設計要有利于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即要了解學生思維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