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大吉
我住的小區旁邊新開了一家租書店。和印象中的傳統租書店不同,這家店又寬敞,燈光又明亮,大概30~40平方米。分出了雜志出租區、書籍出租區、專賣區,柜臺還有結賬電腦。而最令我欣喜的是這里有上百本最新的雜志出租。
我正在找有沒有平時愛看的雜志,突然看到熟人陳東,這家伙居然是老板。說起這店,他無不得意:“不是說開店要特色要定位嗎?我的定位就是高檔租書店,對象就是住在小區的白領,特色就是租雜志。”店門玻璃上貼著海報,“出租雜志”幾個字特別顯眼。不少人都是沖著這來的。
陳東介紹,這里要花100元辦張會員卡,其中30元作押金,可退的,70元用于支付租金。每次租書直接扣費,扣完再充值,免去現金交易的麻煩。陳東把租期定為2天,雜志和相應租金分為幾個等級——雜志定價10元以下,租金1元;10-15元的,租金2元;15-20元的,租金3元;更貴的雜志沒有,成本太高。還說什么呢,就沖是熟人,我立刻辦了一張卡。我要的雜志分別是15元和20元。我發現熱門的雜志都是15~20元這個檔次,看兩天3元,我懷疑他是算計好的。這比起幾毛、一元就可以租書的價格,有點貴。陳東卻說:“那種店哪里能租到最新的雜志?你放心,上班的人能承受這價格。”據他說,這種租書店模式在外地都發展成連鎖店了,一個城市幾十家店,要加盟得投8萬多元。正好他在本地有些關系,進書進雜志能拿到折扣,便把模式搬過來自己干。
陳東為了這個高檔的定位,也花了些心思。出租的書是嶄新的正版,雜志是最新的。所有出租的雜志書籍事先都包上一層塑料膜,保護書不被手汗浸臟,臟了還能用布抹干凈。還為顧客提供裝書袋,上面有店名、電話、地址。我贊揚他細心,他說,這是利人利己,沒有書袋,客人把書卷起來,塞進什么小包里,你書的壽命就不會那么長。特別是下雨天,路上難以保管好書。
或許是因為連這些細節都考慮周到了,租書店生意很好。陳東私下對我說,這三個月每月都有接近2萬的辦卡充值。一個月進賬2萬,還不算賣書的幾千塊收入,陳東憧憬著開租書店開出輛寶馬來,笑得嘴都合不攏。
顧客哪去了
陳東燦爛的笑容沒有維持到半年,這兩個月辦卡進賬從2萬多跌到幾千。續費的收入也沒有滾動起來。后兩月又略有反彈,但再不復最初的盛況。
陳東說他當然知道不是每個月都能保持那么多人來辦卡。但現在的情況讓人感覺顧客數量沒有持續性上漲,來的人還越來越少了,我試著分析了下原因。
首先,這個店只能輻射周圍幾個小區,住得遠的人不會愿意坐車過來。這決定了辦卡的人數是相對固定的,總有一天達到飽和,沒有再上升的空間。所以,書店要做的不是開發新客戶,而是穩住老客戶。
其次,對于上班的人來說,讀書不是必須消費,忙起來就不會來了。這些人也形成了固定的閱讀習慣,每次就看那幾本。他們每月可能只有幾天來借書,最好一次就把要看的雜志都借走,而不愿意每周跑幾次。書店晚上來借書的人比白天多,周末的人比平時多可以證明這點。所以顧客卡里的錢消費得并不快,不會頻繁充值。
第三,除了租雜志的,也有人租書,只是這些人更容易流失。雜志每月有更新,但是書不會頻繁更新。特定顧客群在看完他們感興趣的書的時候,就不會來了。
除了現實環境,再說說服務吧。有天我就看見一個顧客和店員起了爭執。我聽了個大概:這位顧客在店里定了一本雜志,下班路上遇到陳東,得知雜志到了,便興沖沖地來取書。誰知恰巧被另一個顧客買走了。店里一時沒有存貨。店員不知道老板與顧客的對話,一口咬定書沒到,就爭起來了。
陳東說過,他對兩種情況頭疼。一是客人要求預留,打電話通知他到貨了,人家滿口答應下班立刻來。但等了幾天都不見人,有其他客人想要又不敢給。后來就叫店員先付錢先得。問起來就說沒到貨,只是這次被撞破了。
二是借出去的書不能及時還,或者丟失了。雖然有罰款,但總是影響了其他客人借閱,讓人對店里的服務產生不滿。
其實說起來,我對店里的服務也頗有微詞。我在上班,也只有用周末的時間看看書。同一本雜志只有2本,大家都周末來借,我常常借不到書。再等下個周末,又被人捷足先登。等到下個月,基本喪失興趣了。因為常常租不到雜志,我漸漸地也來得少了。
在一本時尚雜志等了三個月還是沒有租到的情況下,我忍不住建議陳東多放幾本出租,陳東卻叫苦連天,你知道多加一本同樣的雜志要多出多少成本!
賺錢的錯覺
陳東的書是從圖書批發市場拿的。雜志平均拿8折,書平均是6.8折。因為數量不多,無法拿到更高的折扣了。
根據他提供的數據,我算了一下出租一本雜志能賺多少錢。以最熱門的15~20元雜志為例,假設那本雜志定價20元,8折進貨為16元,租金3元。需要出租5次收回成本。以一個月30天計算,不間斷出租可以租15次,第二個月雜志成過期雜志,出租次數減少為10次,第三月為5次,第四月第五月各3次,第六月必須下架以騰出位置放新雜志。5個月共出租36次,除去前5次收回成本,可賺31x3=93元,平均一個月20元不到。
如果再放上幾本同樣的雜志,前一個月收入可能與第一本一樣,但到了后來出租情況肯定差很多,所以同一本雜志出租最多不過3本。
以這樣的方式計算,10元檔次的雜志除去成本,5個月能賺28元,10-15元檔次的雜志5個月能賺60元。陳東說,算起來一本雜志租上5次后就是純利潤了,但是誰能保證每本都這樣?更不要說要賺錢,每本雜志都租上20次、30次了。雜志的租金除了負擔自身的進價,還負擔著店內大部分沒有租出去的書,所以利潤很薄。
而下架的過期雜志也讓老板為難。陳東專門擺出柜臺堆放,特價3折出售,也收不回什么錢。我看到柜臺堆滿書,因為輾轉多人手中,再有包書膜保護,書也臟了舊了,不能指望客人買回去。
陳東這才發現,出租雜志是亮點,但不足以支撐書店運轉。幸好他還有賣書的收入。后來他才知道,很多單純出租雜志的書店都處于困境中。眼下他給我算了一筆賬。
先說每月支出。房租2000元,水、電和電話費500元(燈光明亮是要付出代價的),2位員工工資共1500元(底薪十辦卡提成),每月進書5000元,其中約1300元是用于出租的雜志,3500元是出售的書,印制DM宣傳單、會員卡、書袋等200元。另有退卡等小金額支出,共計9200元。
收入主要有這幾項:售書5000元,租書收入4000元,租雜志收入3000元,另有賠書、超期罰金等小金額收入,共計12000元。
我對結果非常驚訝,12000元-9200元=2800元,還不如上班的收入。而租書收入4000元還沒有包含開店初一次性進書的3萬元。
我突然想起,這個月辦卡充值不是還有3000多元嗎?陳東卻搖頭:“我以前以為,你充了卡總歸要用的,就是我的錢了。現在才明白,客人預存了100元,如果他用2個月才消費完,那么我一個月進賬不是100元而是50元,如果3個月消費完。一個月進賬就是33元。他不來,我還是每個月支付房租水電,但我已經把這筆錢提前透支了。”
從會計學上說,預存款屬于攤銷。必須攤銷完才屬于當期收入。陳東先前一直把預付款當收入,還以為自己賺大錢了。
后來
陳東為了這個店,沒有少想辦法。為了增加雜志的出借次數。特別是拉動一些不熱門的雜志,他推出了“30元一月包看所有雜志”的活動,有人圖便宜來辦了卡,漸漸發現還是劃不來——哪有那么多時間看雜志呢。
為了爭取小區的學生,陳東向“高端定位”作了妥協,進了一些學生要看的漫畫、言情類書籍。他還把DM宣傳單夾在書中。因為學生把書拿到學校看時一定會把宣傳單取出傳閱,等于打廣告。但家長不樂意了,怕閑書影響孩子學習,不時有人押著孩子來退卡。
這些措施并沒有真正扭轉書店的局面。因為陳東一開始并沒有發現,出租雜志其實利潤微薄:他也沒發現預存款的陷阱,或許他把租書店定位高端本身就有不周全之處——為了租書店形象,他不能進二手書,更不要說以斤論的盜版。
這段時間,我覺得陳東有把店頂出去的意思。他說做這店簡直就是吃不飽也餓不死。前兩天我又發現,兩條街以外新開了一家租書店,二十平方米不到,吊一個60瓦燈泡,就老板一個人看店,手工記錄書籍出租歸還情況,租一本書只要一元錢。
(該文轉載《商界》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