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重慶石河村的老余早早起床,吃過早飯,拿著一條毛巾、一壺茶水,向正在喂豬的老伴打招呼:“我去編仔豬簍蓋去了,等會兒有人過來問竹子的事,讓他直接到做工那兒找我!”說完就急匆匆地走出了家門。
青磚瓦房外一方空坪,幾張小竹凳左右橫陳,三五捆楠竹、慈竹、毛竹堆放其間,這便是老余所說編豬簍蓋的地方。
像老余這樣閑中尋忙來編仔豬簍的人,該村就有近100人。他們每十來個人自由組合成幾個竹編點,編織的竹制品共有20多個種類,有各類仔豬簍、竹籃、竹筐、竹梯子、竹簸箕、竹筲箕等,這些不僅供本地市場所需,他們還利用趕場天運往其他鄉鎮賣。有的農戶幾家聯合,把竹編運到外縣市場。由于編織的豬簍、簸箕細密結實;竹籃、筲箕精致耐用,附近一些販銷戶聞名上門收購。這樣,不但較好地利用了本地竹資源,而且還使許多村民致了富。賣竹用具成了這些農戶增收的一大項目,一個月下來,每個人平均能掙個近400元,而賣得好的篾匠,掙個六七百不成問題。
“我們老了,外出打工是年輕人的事,我們也就只有在家中種點地,帶帶孫子。現在消費這么高,年輕人在外打工也不容易,竹編這個行業不受時間、天氣限制,又不用啥體力,所以我們在家能掙幾塊是幾塊。”說話的空檔兒,一個結實的仔豬簍蓋就已經在老余的手上編好了。
當前,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使傳統竹編產業廢棄,部分勤勞樸實的農村留守人員便不辭辛勞,獨當一面挑起了這副擔子。用他們的話說,這樣做既利用和發展了竹林資源,增加了收入,又能老有所樂,鍛煉身體,有利于健康長壽。
據老余介紹,一個仔豬簍要七八斤竹子,編好后的一個仔豬簍能賣4元錢,除去成本每個簍子能賺2元左右,手腳麻利的篾匠每天能編近30個,他所在的村就有十來個這樣的篾匠。“這個不像在外地打工,這個離家遠,對家總是牽腸掛肚。這個離家近,能回家照顧老人孩子,農忙時還可放下工作回家務農,等農閑時再來編,一舉多得!”
附:編織產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收益
市場預測
草編、竹編是人們生活的需用品,它集藝術性、實用性為一體,具有觀賞、收藏、使用價值。開發草編、竹編具有文化、經濟雙重效益。
有利條件
1.我國氣候和土質適宜草、麥秸、竹的生長,竹木資源十分豐富,數量眾多,價格低廉,是草編、竹編取材的優勢“富礦”。
2.投資小、風險小。草編、竹編生產,取材便宜,耗資較少。廠房及設備投入資金少、風險小。
效益分析
家庭竹編加工只需投資2000-8000元便可以運作了;開辦竹編加工廠也只需投資5萬元左右。以投資5萬元辦加工廠為例,其中:租房(含庫房)投入3000元,設備投入3萬元,招募員工及培訓3000元,流動資金1.4萬元。
項目建成后,以年生產草編、竹編產品10萬件計算,每年產值可達83萬元,實現利潤7.5萬元,1年就全部收回投資。
編后語:從石河村留守人員靠編仔豬簍掙零用錢補貼家用,不難看出: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也不再安于現狀,致富的愿望越來越強烈。青壯年紛紛走出家門,外出打工掙錢也就成了一種時尚,留守后方的人大多在35歲以上,基本以種地為生,有手藝的閑時靠自己的小手藝掙點零用錢。近幾年,很多留守人員找到了比出外打工掙錢更實惠的路子,紛紛走上了搞養殖、發展特色產業的道路,轉移了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民除應付家庭日常生活開支,還能有不少積蓄。
(責任編輯 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