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民”增收有門道
文/夏啟農
“數字農民”網上沖浪
2007年初,卞漢兵種植大棚蔬菜,由于種的都是常規品種,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收益不好。當年,村里有了電腦培訓點,他學會了上網,經常查閱農業信息,并看中收益大的杭椒,試種了3畝。同年冬季,他的杭椒一上市就收到不錯的效益。
如今,網絡已成為農村一些科技型農民獲取信息和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為解決農民上網操作難題,一些地方免費舉辦電腦培訓班,積極引導農民實現“網上營銷”。
農技咨詢師月薪1200元
去年,有著豐富種植經驗的農民黃佳民被所在鄉鎮聘為專職農技咨詢師,專門負責向農戶傳授西瓜種植經驗,月薪1200元。
農民也能憑著技術拿工資,這讓很多農民不必再埋頭種地,而是抬頭學技術。例如,江蘇海門市農業部門出臺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培訓出一大批“魚專家”、“蟹狀元”和“蝦博士”,還開展農民技術職稱評定。
農事鐘點工服務獲雙贏
這陣子,盛漢新等30多位村民每天都在同村的周志良家加工花生、揀花生籽。在該村,專職從事農事鐘點工服務的多達500多人。
如今,農村中遇到生產、生活中忙不過來的事,農民都會聘請農事鐘點工幫忙。這些專職從事農事服務的主要是一些農業生產方面的“老把式”,他們發揮自身特長,為缺乏勞動力的農戶提供有償服務,實現雙贏。
例如,盛漢新所在村里就有13個農業大戶銷售花生籽,多的每年銷售1萬多噸,少的也有幾千噸,每戶純收入都在4萬元以上,多則達到10多萬元。農事鐘點工多的收入1萬多元,少的也有2000多元。
第三產業天地寬廣
有心的人一定要注意身邊的變化,農民想致富也是如此。不要以為地少了就沒有出路,地少了但是工廠卻多了,工廠多了外來打工的人就多,外來打工的人多了需要的配套服務就多,需要生活配套服務的多了就有商機,農民抓住這一點就可以大做文章。
農民梁福生就是因為看準了這一點,早在幾年前就開始發展屬于自己的出租物業,到現在為止,他名下一共有1130平方米的物業可供出租,有商鋪,也有出租房。
“其實我所在的村子里也有很多村民是物業出租的受益者。”梁福生說,“前幾年,我們村沒有一間出租屋,村里的房子都是村民自住,但是隨著外來人口越來越多,出租屋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出租房屋也給村民們帶來了最實際的變化,現在村里的出租屋就很多,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物業出租。”給外來工做配套服務很有“前景”,第三產業里也有著廣闊天地可供農民發展。
麥秸里撿出“金條”
文/謝一波
“昔日燒鍋做飯的麥秸,我從中撿出了‘金條’,幾天功夫我就‘撿’了2800多元。”手點著大把鈔票,農民老王喜滋滋地說。今年,他開著從信用社貸款購買的貨車,把人家堆在田里準備焚燒的麥秸拉回家,囤積起來,沒想到賣了這么多錢。
近年來,隨著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沼氣、液化氣已普遍進入了農家,昔日作為農民燒水做飯的麥秸退出了農家灶臺。為了方便耕種,減少運輸中的麻煩,農民大多將田地里的麥秸一把火燒掉,既污染了空氣,又破壞了土地。而部分農民卻看到了麥秸稈中隱藏的“財富”和“商機”,他們把一些農戶準備燒掉或扔在溝中的麥秸拉回家,經過曬干、鎮壓后囤積起來,等待麥收過后,麥秸價格上揚時,送往造紙廠、飼養場、發電廠。
一些村民看到老王他們掙了錢,也都瞄上了這樁生意,紛紛參與。
(責任編輯 陳源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