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深圳正式實施居住證制度一字之差消除歧視
經過近1年的試點工作,2008年8月1日起,深圳市居住證制度正式開始實施,而實施了多年的暫住證制度已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據了解,首批2萬張居住證于實施當日在全市多個點發放,根據市公安局推居辦制定的工作計劃,今年年底前,全市居住證的辦理人數將達到500萬,此后1年,居住證將覆蓋全市所有的外來流動人口。
居住證制度相對于暫住證呈現出新的管理理念,一是淡化戶籍觀念。居住證強化“居民”意識,而暫住證強調“外來”概念。二是承載的信息量大。居住證承載的信息分為兩個層面,卡面上有姓名、性別等可視信息,卡內芯片上有機讀信息,包括從業狀況、社會保險、婚姻狀況、計劃生育、誠信和違法行為記錄等,而暫住證只記錄基本信息。三是給予市民待遇。居住證持有者將享受諸多市民待遇,辦理以自愿為主;而暫住證沒有優惠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格歧視,辦證屬于強制性。四是管理更加人性化。居住證規定辦理時間為進入深圳30天內,改變了過去暫住證制度下凡暫住3日以上均需辦理暫住證的“一刀切”管理模式。
暫住證和居住證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從心理上對常年居住在此的外來人員提供了一種自我認可的形式。在追求民主和平等的社會環境中,居住證制度是人口管理從強硬向人性的一種轉變。
25歲打工男參加8次高考終圓清華夢
今年25歲的打工仔黎俊是湖北通城縣人,從小愛繪畫。1998年,他從大坪鄉中學畢業后上了職校。從2000年開始,他先后參加了八次高考,今年終以湖北美術聯考第一名的成績,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錄取。去年,他曾以一分之差與清華大學擦肩而過。
據了解,黎俊沒考上清華時,他邊學繪畫,邊打工,邊復習功課,沒找家里要過一分錢,還時常寄錢回家補貼家用,靠自己的雙手支撐自己的求學路,直到如愿考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聲音
“這樣的夜晚比以前去泡吧要充實快樂,補貼了收入,還能認識新朋友。”
說這話的是在蘭州一家電信企業上班的小劉。每日朝九晚五的生活,總讓她覺得少了點什么,前些日子,她在夜市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小趙。這小趙也是一位白領,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就在夜市擺攤專門賣手機掛件。小劉一想,這不錯啊,我也可以練個攤試試,酷愛飾品的她決定從飾品下手。周末她先去批發市場選了十余種漂亮的飾品,找來練攤的椅子、板子、絨布這就開練了,您還別說,還真像那么回事,兩個多月的時間,她就賺了1700多元。白天上班晚上練攤,這股“練攤風”刮得有創意。
“如果我們當時在家就不會這樣了!”
張江紅在谷場上碾著豆子,喃喃自語著。豆子是張江紅57歲的父親和54歲的母親年初親手種下的,然而他們沒有等到辛勤勞作的收獲。今年8月初,同村一男子持械襲擊村里三戶鄰居,由于都是老弱病殘,該男子如入無人之境,致6死1傷,張江紅的父母也成為其中的不幸者。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加入打工者的行列,老人、孩子和婦女構成了農村的留守群體,不可避免地減弱了農村地區的自然防護能力,形成了社會治安“空心村”。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這樣的疑問,誰將成為鄉村的守護神?
“大學生書讀得多,卻干不了體力活。”
說這話的是一位三輪車夫。這幾天,復旦大學校園里載著行李、鋪蓋的三輪車穿梭不斷;在學生寢室樓里,一個個陌生面孔正幫著大學生搬上搬下。復旦3000多名學生集體“大動遷”,這些三輪車和搬運工是大學生花錢雇來幫忙搬家的。該校輔導員孫老師說:“現在大學生從小到大被家長過度呵護,雙手只握筆翻書,從不沾重活累活,所以一旦遇上打掃寢室、搬家這樣的事,被伺候慣的他們理所當然地求助于父母或是花錢雇人。”可是,錢能買來安逸、買來舒適,卻買不來一樣東西——自力更生。
“不是我的,我肯定不會要!”
說這話的是成都一家洗浴中心的打工妹馮某。幾天前,她在附近郵政儲蓄所存錢時,發現存折多出了40700元錢。她兩次找到儲蓄所工作人員說明情況,最終工作人員意識到錯誤,扣除多出的巨款,并一再對她表示感謝。馮某每月工資大約1000元。不吃不喝,存這么多錢至少需要41個月。有人問馮某當時退錢是怎么想的?馮某說,現在找工作不容易,她不希望那個工作人員因為這次工作失誤而丟掉工作。當時那個工作人員給她道了謝,她已經很滿足了。
“我們將募集更多久放不穿的軍訓服,希望有需要的人來跟我們取得聯系。”
說這話的是某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的大一新生小朱。在新生入學軍訓后,有六成迷彩服被閑置,“實在太可惜了。” 小朱說,“都在提節約型社會,如果能把大家久放不穿的軍訓服捐出來給有用的人,不正是一種節約嗎?”小朱找到一幫志同道合的同學,經過一番討論,大家達成共識,認為捐給農民工最合適:衣服質量沒問題,大家穿的時間很短,捐贈前還會進行統一清洗。建筑工地上的農民工日曬雨淋的,穿迷彩服正好不怕臟,最重要的是,衣服是免費的。
數字
一倍
“同樣是牛黃清心丸,為什么相距不到300米,兩家藥店竟然打出兩種價格,而且它們之間相差近一倍!”有廣東市民反映,為了買到便宜的藥,幾乎跑斷了腿。廣東省醫藥行業協會專家表示,同樣的藥品應該設定相同價格,否則將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
四成
山東薪酬公開網最近做的一項關于山東企業新人薪酬的調查顯示,有四成新人不懂得如何同企業領導“談薪”,只能被動接受企業開出的自己并不很滿意的薪資。
12歲
12歲的王峻峰來自義烏朝陽小學,父母做文具生意,家里生活富裕,但他仍騎著自行車到公園叫賣棒冰,從小體會創業艱難。
72.9%
北京市工商局和市消協倡導推行“無因退貨”后,立即引起網友熱議,調查顯示,72.9%的公眾支持“無因退貨”的倡議,27.1%的人表示不支持。
100元
廣州出現職業換鈔人,在平日零鈔不太短缺時,用100元整鈔向換鈔人能換到98張1元零鈔;如果是1角鈔更貴,百元整鈔只能換到850張1角鈔。坊間有流傳,職業換鈔人一個月可掙上萬元。
148項
從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政府取消和停止征收14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的費用中,多集中在公安、教育、工商、建設、房管、勞動保障、人事等部門,涉及30多個部門,年收費總額近20億元。
1000元
山西黎城縣大山深處的西井村一顆核桃開價1000元,許多人不遠千里來求購。這種核桃叫麻核桃,收藏界人士稱,雖然不能食用,卻是把玩的極品。
1200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表示,到明年為止,中國1200多座國有博物館將全部免費開放,不能免費開放的遺址和古建類博物館也會根據情況適當降價,包括北京故宮和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
人物
郭永升:優質服務贏得良好口碑
郭永升是一名下崗失業者,對于年過四十,又沒有什么手藝的老郭來講,重新找份工作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次偶然的機會,郭永升做起了無水洗車項目。他拿著家里東拼西湊的八萬塊錢,使無水洗車生意正式開業了。為了作宣傳,郭永升免費給顧客洗了兩天的車,一些車主開始慢慢接受這種新的洗車方式。生意開張了,郭永升的心里特別高興,但是他也意識到了問題的所在,那就是光靠自己在小區門口吆喝找生意是不行的。要想站穩腳跟,必須想辦法駐扎在社區里面,那樣才會有長期穩定的客戶源。經過和物業經理的交談,他答應給郭永升一個月的時間。
后來,郭永升憑著自己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口碑,得到了小區物業經理的信任,同意他在小區里開設一個固定的洗車點。就這樣,第一個月下來,郭永升發展了20多個固定客戶,營業額也在逐漸上升。他還希望在未來兩到三年的時間,能做到全國連鎖,發展更多的小區成為他們的網點。
阿米娜的快餐店
1999年10月維吾爾族婦女阿米娜·亞森所在的棉紡廠宣布倒閉,就這樣,阿米娜下崗了。她決心要干一番事業。阿米娜看了一下市場,她決定開個小飯館。
由于沒有做市場調查,阿米娜先開了牛肉面館,但因為競爭對手太強,沒開起來。后來改成拉面館,因為離學校近,光做拉面不行,她就把花樣搞得多一點,什么花樣都有,特別是維吾爾特色飯。因為當時在阿米娜的快餐店附近沒有幾家飯館,維吾爾族飯館就更別提了。再加上她還給學生優惠包飯,所以阿米娜的維吾爾快餐一推出就受到了歡迎。為了吸引顧客來到她的飯館吃飯,阿米娜不單在外面賣盒飯,對來飯館吃飯的客人,她堅持給客人一碟小菜或者一盤水果,讓客人在等菜時不至于太著急。就是用這樣一些人性化的方式,阿米娜快餐店的名氣越來越大,甚至有一些人來她的飯館吃飯就是為了看看這個年輕的維吾爾族女人是怎么做生意的。
張民舟:倔強的堅持實現了夢想
張民舟,河南省長葛市南席鎮楊店村村民。張民舟在城市打工的時候,注意到城里每天都要傾倒很多垃圾,在他的眼里,這些垃圾還是有很多值錢的東西。張民舟知道在他們家鄉的鎮上收購鋁和塑料的價格是很高的,于是他回到家鄉,開始研究鋁塑分離的實驗。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張舟民用鐵盆、小煤爐整整折騰了五年時間,實驗一次次失敗,這個只見花錢,不見賺錢的項目,花光家里全部積蓄。沒有別的出路了,只有掌握了鋁塑分離技術才能找到致富的金鑰匙。張民舟請教專家,自學化學知識,做了上千次的實驗。這個在當時國內無人解決的難題,讓張民舟靠著農民特有的倔勁和一股鉆死牛角尖的性格,攻克了。
2000年張民舟開辦了自己的企業,讓鋁塑分離項目這個成果盡快變成經濟效益。張民舟的鋁塑分離項目在2002年的鄭州先進實用技術交易會上獲得金獎,2004年獲得國家專利,并填補了國內在這個項目的空白,張民舟的致富夢想實現了。
從一袋水餃開始的艱辛創業路
從糧店下崗后,鄒先平領著4名工人干起了速凍水餃加工。鄒先平現在還牢牢地記著第一次送貨的情形。那天早上,他蹬著三輪車推開了一家又一家飯店、副食店的門,恭恭敬敬地問人家買不買餃子,可是到天黑了也沒賣出去一袋水餃。一連六七天都是這樣。有一天,正趕上下雨,三輪車上的速凍餃子全都泡湯了。回到店里,大伙都失去了信心,有人說干脆咱們散伙吧。鄒先平說,這算什么,推銷一次不行,咱就兩次、三次,總得有個認識的過程,只要咱們心誠,一定會得到認可的。
也許真的是精誠所至,終于有一家飯店留下了幾袋餃子說吃吃看。他說,當時他三個月就走破一雙鞋,也不知磨破了多少雙鞋,但市場漸漸打開了,鄒先平艱難地邁出了第一步。“做生意也得先做人”這是鄒先平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喻志民:不幸也是一所大學
1996年,喻志民所在的番茄醬廠停產,他下崗失業了。“不能等也不能靠,只有自己拼搏,才會有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萬事開頭難。喻志民首先選擇了運動服推銷生意。在那一段時間,他每天都推著車子沿街叫賣,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背痛。干了幾個月,一算賬結果連本錢也沒賺回來,創業的失敗使他又一次陷入困境中。
后來他選中了養殖狐貍的項目,并購買了許多養殖方面的書一邊學一邊琢磨,就這樣第一批種狐貍總算是活下來了。幾年的養狐實踐,喻志民深有感觸。他說,從城里當工人到農村養狐貍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轉折,回想當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只有辛苦和汗水,沒有回報和收獲,家里生活全靠妻子支撐,自己長年以狐貍為伴,過著城里人難以想象的艱難生活。現在曙光就在眼前,失業是不幸的,但只要肯吃苦,敢拼搏,不幸也是一所大學。如今他的養狐規模擴大了,還吸納多名下崗工人重新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