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農民走向市場,通過小種養、小打工、小販賣、小加工,鼓起了錢袋子,做活了致富奔小康的大文章。
小種養增收。“養上幾頭豬,養上兩頭牛,種上幾畝經濟作物,不愁發家致富?!边@是某村農民劉福生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三年前,老劉先后種植了蠶豆、葵花等經濟作物,還利用家里的閑置庭院飼養6頭母豬,每年這幾項收入都達2萬多元。據他測算。今年他家僅蠶豆、花蕓豆、蕎麥等小雜糧的收入就超過了1萬元。
小打工掙錢。古城鄉農民王吉華,農忙時在家里干農活,農閑時到家門口的天和市場卸貨,一年下來收入七八千元。近年來,隨著農村種植、養殖規模的擴大和一些招商引資企業陸續落戶該鄉附近的兩個工業園區,一些生產季節性強的企業,需要大量的臨時工人。為此,許多農民不再盲目外出務工,而把農忙時干自己的農活、農閑時走進附近企業打工當做一項掙錢的理想模式。像王吉華一樣,僅古城鄉就有400多人。
小販賣農民增多。近幾年,一些縣不斷改善農村交通和通信條件,全力抓好農產品的銷售服務工作,農村商貿日趨活躍。于是,一些農民紛紛購買了摩托車、三輪車、小貨車,常年往返于城鎮、鄰鎮各農貿市場,巧做販賣生意。長期做蔬菜生意的農民李世和,用摩托車收購本鄉各村的時令蔬菜運到縣城里或鄰鎮各農貿市場出售,多時一個月跑上20多趟,每趟都可賺30至100元。
小加工。素有“土豆粉條之鄉”稱號的七戶鄉,從前年起,鄉村干部從更新土豆品種入手,引進了高產優質品種,引導農民對土豆進行深加工和反季節銷售。如今,地處山區的七戶鄉農民紛紛建起了小作坊,生產土豆粉條和淀粉,產品很受市場歡迎。
(責任編輯 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