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雨雪災害全球正在遭遇
2008年春節前后,一場近50年來罕見的暴雪突襲神州大地,我國西北地區東部和南方大部分地區鐵路受阻,公路不通,電網中斷,水管凍壞,人民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近日,民政部部長李學舉表示,此次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已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111億元。
與平常情況相比,今年這場暴雪的最大特點就是雨雪天氣之間的間隔短。三九天雨雪天氣頻發并不少見,但是今年15天之內發生了三次持續時間較長的大范圍降雪,這在歷史上是比較罕見的。
我國發生的雪災是寒流和雨雪天氣肆虐北半球的縮影。去年底到今年初,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接連遭遇了多年甚至百年不遇的雨雪災害,雪虐風肆突如其來,給了全世界一個措手不及。
據相關專家分析,歲末年初我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的雨雪天氣作為極端氣候的表現之一是在全球變暖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全球變暖正在導致極端氣候事件“更加頻繁、更加反復無常、更加難以預測”。
送水工月薪2000元勞動力市場出現“腦體倒掛”?
“2000元月薪招不來送水工”、“過一個年,外來工起薪大漲13%”——春節后廣州勞動力市場上的這一幕幕讓不少企業經營者感嘆,廉價勞動力一去不復返了。勞動力市場正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普通職員,相對體面輕松的工作,工資幾年不漲也不愁用工;臟活累活重體力活,勞動力市場價格正節節攀升。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社會保險法》進入審議、“民工荒”持續存在,更引發了“勞動力價格飆升”、“勞動力成本增加影響中國競爭力”的議論。
專家分析,事實上勞動力價格一直維持著上升的曲線,之所以近兩年一些企業對勞動力價格上漲感覺明顯,恰恰是因為上漲速度較快的群體相對集中在一些低端重體力勞動者、集中在農民工群體,而過去這部分勞動力價格增長緩慢,用人單位也習慣性地對他們給予低工資并享受了多年的低工資成本。
聲音
“我們剛剛結束給老板加班,現在我們開始為自己的命運加班。”
來自湖南打工作家郭建勛,是最早一批打工者。15年的打工生活,讓他創作出18萬字的長篇小說《打工》。這部小說以原生態的方式,記錄了一個打工群體的生活和情感經歷。這部小說在完成后不久,就被國內一位著名導演買斷了電視劇版權。郭建勛說,“打工文學”根本不需要虛構,因為打工故事本身就足夠生動、豐富,足以感動人心。打工文學不僅記錄了他們的夢想,也記錄著他們的生活。“打工文學”不僅是文學,也是歷史。
“各地的最低工資標準正在從‘門檻’變‘門楣’。”
說這話的是廣東省人大代表、農民工張志亞。張志亞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表明深圳的很多勞務工每月能拿到850元,而這只是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最低工資標準在很多企業老板眼里變成了最高標準,也就是成了最高的“門楣”。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說這話的是一位賣天然海水的生意人。聽說過賣純凈水、礦泉水,可是您聽說過海水也能賣錢嗎?原來,一些海產品的批發商想把產品賣個好價錢,就得想辦法讓產品保鮮,所以,就一定要給海產品注入新鮮的海水。他們原來慣用的做法是買海水精,或者拿鹽和水加在一起制作海水,這種人工海水不僅質量不過關,而且還增加了他們的成本。現在他們不用為這事發愁了,有人瞅準了這個商機,專門做起了天然海水的生意。天然海水比人工海水便宜很多,他們把采集來的天然海水賣給海產品批發商、海鮮酒樓、海洋類觀賞魚養殖廠等等需要天然海水的地方。除了運輸成本以外,可以說是個無本的買賣。看來善于利用身邊的資源,會給您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現在不怕打官司了,咱也知道怎么舉證、質證、怎么辯論了。”
說這話的是安徽農民史老漢,老實巴交的史老漢認定這輩子“屈死不打官司”,因為沒啥法律常識,腦子里總是不敢想打官司這檔事兒,很多農民還覺得打官司就是“刁民”,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說實話,其實沒這么難!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法院,通過設立農民模擬法庭,開展普法教育、指導訴訟調解工作,讓農民自個兒當一回原告、被告,這么一來二去就搞明白了,打官司到底是咋回事兒。懂了法,以后就省事兒多了!
“一個大學生連獨立找工作都做不到,到了單位能做什么?”
說這話的是某招聘單位的負責人。都說招聘會是雙向選擇,可有的招聘會卻出現了“三向”選擇。最近,在山西省高校畢業生招聘會上,一位中年婦女在各個招聘點穿梭,向各個招聘單位散發簡歷,咨詢各類問題。人才市場工作人員說,最近,人才市場一有招聘會,她就會過來,一來二去,都成熟人了,不過,她發的是兒子的簡歷,她的兒子一次也沒來過。這位母親可“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不少高校畢業生找工作由父母陪同,有時候面試,一些不辭辛苦的父母也恨不能“以身相代”。陪讀、陪考、陪招聘、陪相親、陪離婚,趕緊給孩子們“斷奶”吧!
數字
2%
中國青年報社調查中心和某網新聞中心聯合開展的一項題為“誰會在10年之內成為中產階層”的調查中,83.6%公眾認為成為中產的首要條件是收入穩定,有房有車,只有2%的人預期,農民工在10年內可能成為中產。
80%
財政部在山東、河南和四川三省啟動家電下鄉試點,家電下鄉補貼資金將由中央財政負擔80%,地方財政負擔20%。
7%—10%
繼西門子公開發布旗下冰箱、洗衣機等產品價格全線上調7%—10%后,白色家電近日再掀“漲價風”。據悉,部分賣場已接到部分廠家下發的“漲價令”。業內人士認為,白色家電價格“普漲”已成定局。
50%
據統計,春節后招聘會上至少50%的求職者都是跳槽的。人力資源市場科長提醒在職人員,更換工作,人際關系、企業文化、企業發展方向等都要重新了解,經常換工作會影響事業的發展。
十倍
從事眼鏡行業已十年的市民劉先生揭露眼鏡暴利內幕:一副在眼鏡店內售價400元的鏡架成本也就在40元,售價比進價翻了十倍,不管是超薄還是貼膜鏡片成本也就是銷售價格的十分之一左右。
1000元
在今年1月召開的上海兩會上,上海市政協委員刑普提交了一份正式提案——《建議研究全國人民每人發放1000元以分享財政收入高增長的提案》。
1699元
上海市經委經濟運行處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春節上海餐廳、飯店年夜飯,每桌平均消費達1699元。據調查,辭別豬年迎接鼠年的除夕夜,上海受調查的161家餐飲企業開出年夜飯1.38萬桌,實現營業收入2338萬元,分別同比增長5.1%和14.6%。
2000元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
2034名
自2007年12月26日至今年2月3日,西寧市運用法律援助手段共接訪了25起拖欠農民工工資案,為2034名農民工討回工錢636.3357萬元。
40萬
2008年2月20日起,武漢市百萬中小學生開學。從這個學期開始,將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和課本費,武漢市40余萬農村義務段學生首次享受“全免費”上學。
4600萬
勞動保障部表明,今年底要力爭使全國工傷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28億,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人數超過4600萬。
人物
張春陽:“打工仔”變身“棉老板”
張春陽是唐河縣桐寨鋪鎮周莊村張莊的一個普普通通農民,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打工經歷。他在湖北襄樊棉紡織廠打工的十年中,不管是最苦最累最臟的搬運活兒,還是要求極其嚴格的質檢工作,他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地對待,深得老板的喜愛和器重,使自己從一名搬運工、質檢員升任為總經理助理。但他并不滿足于此,張春陽看準棉花市場必將旺漲的行情走勢后毅然辭工,在老家辦起棉花收購站,自己做起了“棉老板”。
李漫秋:從下崗女工到“創業帶頭人”
李漫秋,曾是黑龍江省日雜公司下屬企業的一名會計。1999年,她所在的單位解體,下崗后的她外出打工當過私企會計、酒店前臺經理、大學寢室治理員。2004年,她開辦了一家幼兒園,學會了治理、招生、衛生防疫、飲食等各方面的知識,使幼兒園經營有了明顯起色,如今得到廣大家長的認可。
經過幾年的打拼,李漫秋的事業有了成績,但她從來沒有忘記身邊的下崗姐妹。她幫助兩名下崗姐妹實現再就業,為3名大學生安排了工作,被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授予“創業帶頭人”光榮稱號。
楊東平:你的家務我來做
楊東平,四川瀘州人,原本在建筑行業工作的他看到新樓建成后又臟又亂,這讓他從中看到了商機,2001年10月他拿出自己積蓄創立了“小蜜蜂”家政公司。員工也僅有5個人。
開業6個月沒有一人請他們,眼看公司就要撐不下去了。為了解決困境,干脆免費為別人試做,雖然免費,他們仍然很認真地把顧客想到的或沒想到的都給做了。正是這樣的服務,才讓他贏得了很多的顧客。同時提供大專以上文化的專兼職家政服務人員來適應客戶的需求。為了得到顧客的信任,他要求自己的員工每次為顧客服務的時候,都必須嚴格按照公司的制度,同時免費為孤寡老人做家政,讓老人給自己宣傳是有一定的說服力。如今的“小蜜蜂”已從最初的5人發展到現在100人的規模。
丁常菊的保潔路
丁常菊原是杭州一家療養院的中層干部,2001年單位效益不好下崗了。就在丁常菊感覺前途一片茫然的時候,她參加了婦女創業培訓班,在培訓班里她找到了自己創業的方向。
七借八湊了幾萬塊錢后,丁常菊終于把保潔公司開起來了,但杭州城里的大部分市場都已經被有實力的保潔公司占領了,于是丁常菊去了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殯儀館。
丁常菊和她的保潔公司憑借肯吃苦、能打硬仗在杭州闖出了名氣,接下來動物園等多家單位都來找她做保潔,單位保潔市場終于打開了局面,她的公司也扭虧為盈,越做越大。
王寶慶:下崗女工救活小旅館
幾年前,王寶慶從南京一家企業下崗了。此后,她雖然干過不少行當,吃了不少苦,卻沒有多大收益。機緣巧合,她得知一家小旅館要對外承包。因為此前承包該旅館的人都沒經營好,直到競標報名結束,報名者也只有王寶慶一人,她順利拿到該旅館的承包經營權。
為迅速扭虧為盈,王寶慶對市內一些小旅館調查后認為,小旅館要想經營成功,必須做到價廉、衛生、安全。為此,她將旅館的房價下調了10%;床上用品天天更換消毒;每天24小時安排員工值班,確保旅客生命財產安全。在這幾項措施下,幾年后旅館生意日進斗金。
汪宏坤:75元的創富之路
汪宏坤出生在安徽農村,1992年,汪宏坤帶著75塊錢來到了北京,他成為了一家家具公司的普通油漆工。不久后,他發現,這家公司的工資結算方式是月薪制,成本高、效率低,于是向老板建議改為計件制,漆好一件家具得一份錢,這樣調動了員工積極性,效率大大提高。同時,他向老板提出自己要承包車間,做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工作。一年下來他賺了兩萬元。1994年他用在北京打工攢下來的3萬元錢辦了個家具廠,如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盧紅梅:再創業絕境中拼出百萬身家
盧紅梅是一家房屋中介所的臨時工。在這里盧紅梅幫客戶租房子、淘舊家電,使許多客戶都成了她的好朋友。他們一致鼓勵盧紅梅自己出來做。在老板一再拖欠工資的情況下,盧紅梅辭職了,自己租了間15平米的小房,并在網上發放供租信息。好多外地人通過上網了解到信息后,紛紛打電話來咨詢,生意做得很大氣。在朋友們的幫助下,短短兩年時間,盧紅梅經營的鵬飛房產,已經做得風聲水起。
曹桂蓮:橄欖石鋪就的創業路
曹桂蓮,張家口人,從某企業辭職,創辦了一家橄欖石加工廠。為了建廠,她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積蓄,又和親戚朋友借了點錢,租了兩間舊平房,雇用了五名工人,買了五臺研磨機。創業之初,從買料、選料、驗收、銷售,到手把手地教工人,全是她一個人干。繁雜的業務,超負荷的工作,一天下來累得她精疲力竭。由于他們重視產品質量,很快便贏得了外貿出口商的信賴,加工訂單不斷增加。兩年后,她的加工廠從兩間小房變成內含生產廠房、工人宿舍、伙房餐廳,占地達七百平方米的綜合樓。
趙曉蕊:栗子不大,生意不小
糖炒栗子是北京傳統的休閑食品,尤其是秋冬時節,北京人喜歡吃剛出鍋、燙嘴的糖炒栗子。趙曉蕊就是看準了這里面的商機,才和丈夫干起了炒栗子這生意的。沒想到這一干就是十年,而且還越干越紅火。趙曉蕊除了在質量上嚴格把關之外,她還有個很好的經營方法就是:把店里的衛生做得非常好。這一點其實不容易做到的,因為它要求常年地堅持。現在她店里的員工已經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根本不用她說,只要有空或是地下臟了,誰都會隨時進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