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植春
美國證券市場幾次著名危機的應對
美國證券市場從17世紀中期開始出現雛形并逐步形成以來,經歷了無數次危機,曾經有過很多的失誤,而政府以及當時的金融巨頭,往往能夠在比較合適的時間找到比較適當的解決方案,使得證券市場在每一次危機過后,仍然能夠重新煥發生機,而且保證不再犯重復的錯誤,促進經濟和金融的進一步發展。
1895年,美國黃金大量從國庫中外流,使得國庫中黃金不到法定黃金儲備數量的一半,在這種危機的時候,時任美國總統求助于華爾街著名的金融商摩根,并由摩根牽頭在歐洲市場上募集了1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同時運用個人的金融影響力,使用各種金融手段,使黃金不再流出美國。
1907年,由于過度的市場操縱和投機,股票市場出現嚴重的下跌,并迅速蔓延到銀行系統,幾乎所有的銀行都面臨了擠兌破產的危機,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在沒有中央銀行的背景下,美國政府決定由財政部向面臨危機的銀行注資600萬美元,甚至更多,摩根和其他金融商也通過個人的金融影響,不斷地向面臨擠兌的銀行施以資金的援助,而且通過輿論、正面信息等渠道向公眾傳達信心,并最終提出以清算中心的存款增加流動性的方案,由于處理及時,方法得當,這場金融危機在剛剛開始便被遏止,沒有造成更大的恐慌導致經濟衰退。這次金融危機也促使了美國建立了自己的中央銀行。
1929年美國股市的崩盤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在一片樂觀的投資氛圍中,股市結束了持續10年的轟轟烈烈的牛市,于10月29日一瀉千里,并伴隨著美國經濟進入了長達4年的大衰退。在股市出現危機的過程中,金融家曾經想出多種辦法應對危機,包括聯合籌集資金托市,銀行家出錢救市,交易所的總裁親自出面以萬人矚目的方式購買股票,向投資者表明信心,但這些治標不治本的手段最終未能阻止市場的下跌。這場危機一直持續到1932年,股市的危機波及到了銀行業的危機,美國政府1933年開始了著名的“羅斯福新政”,下令關閉了所有銀行和交易所,直到判明銀行的情況依然良好后才允許重新開業,公眾的信心也逐漸恢復,美國政府也相應地開始對銀行業、證券業、貨幣體系和證券交易體系進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促使華爾街步入了正軌,迎來了新的一次大繁榮。
1962年和1963年間,由于華爾街兩家著名的證券經紀公司的破產清算,公眾對存在證券經紀賬戶上的資產安全產生擔心,再加上肯尼迪總統的遇刺,恐慌開始蔓延,證券市場面臨危機。最終華爾街的經紀公司團結起來,果斷采取了自救行動,交易所也出面為兩家經紀公司的破產承擔責任,才使得這次金融恐慌得以平息。為了防止今后單一的金融風險擴散為系統的金融風險,交易所于1964年建立了風險基金,同時也說明,整個金融體系的任何一個參與者都有超越各自利益的共同利益,需要得到共同維護。
1987年,股市由于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而面臨危機,在危機期間,聯邦政府果斷地介入市場,借款給幾家大公司回購自己的股票,并通過淡化處理、媒體宣傳等方式增強投資者的信心,美聯儲增加市場的資金供給,使得這場危機在很短的時間就得到消化,并且使股市危機對整個經濟的沖擊沒有演變成全國性的恐慌。
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中,美國資本市場經歷了網絡股的破滅和經濟衰退、“9·11”事件和2002年公司信息披露丑聞的三次打擊,經歷了短暫的危機,但是由于政府、監管部門和金融巨頭處理方式得當,使得股市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從這些危機中迅速恢復起來。
日本金融市場危機的應對
日本在泡沫經濟崩潰后,股市、不動產價格大幅滑落,銀行不良債權大幅攀升,授信能力顯著降低,加上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整體金融體系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商社的功能也隨之萎縮。導致日本經濟在1997年、1998年陷入負增長的局面,也打破了日本自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經濟增長的紀錄。
面對這種不利局面,日本政府果斷地介入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金融危機,阻止了日本經濟的進一步衰退。日本政府提出的解決方案包括:重振企業,嚴肅金融紀律,解決房地產的失衡問題,提出活化勞動市場的措施,政府出面要求銀行全力支持政府提案,推出擴大內需的財政政策,支持銀行不倒閉破產,樹立公眾的信心。
從目前來看,日本政府采取的手段究竟是對是錯,效果究竟如何,褒貶不一,日本經濟和股市仍然沒有擺脫陰影。但是,日本政府在處理危機的某些方面值得我們去借鑒。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日本政府在泡沫崩潰之際,未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等到事態擴大再提出一連串方案時,老百姓失去信心,在對未來前景保持悲觀時,老百姓投資和消費意愿轉趨保守,銀行授信亦更謹慎,導致經濟陷入長期的衰退。日本政府以短期措施為主,缺乏長期措施,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為輔的做法和政府過高的債務率等問題都值得我們警惕。
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應對
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于泰國,后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并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股市跌至近年的最低點,經常項目赤字劇增,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這場危機迅速波及亞洲“四小龍”,尤其是韓國和日本,使得整個東南亞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
在面對這場危機時,政府仍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首先,東南亞國家的中央銀行紛紛進入市場,用美元購買泰銖,泰國、中國香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金融當局吸購了數百億美元的泰銖,這是本區域金融當局第一次公開攜手捍衛彼此的貨幣。隨后,由于壓力過大,泰國放棄了泰銖與美元的掛鉤,使得金融風暴開始蔓延,東南亞各國和地區的貨幣都迅速貶值,各國和地區的金融當局都紛紛采用自己的外匯儲備干預市場無果后,紛紛放棄與美元的掛鉤。再后來,為防止貨幣危機蔓延和擴大,東南亞央行行長達成協議,將即將到期的《貨幣互換條約》延長一年。后來,泰國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條件,決定進行財政與金融改革以換得國際援助,開始進行全面的金融改革,使公眾重新樹立信心,從金融監管轉向金融監督,政府避免“心理否認”,放松銀行股權轉讓等等。
在這場危機處理中,政府的干預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東南亞經濟在起飛階段的不規范和經濟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以及金融體系多年來粗放經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東南亞各國和地區的努力最終并未能阻止這場危機后來逐漸蔓延至全世界,使得整個世界的經濟都受到了影響。但他們在危機來臨時的決策程序、危機處理意識、合作精神是值得借鑒的。
香港金融危機的應對
當1997年整個東南亞陷入金融危機時,以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和羅伯遜的老虎基金為首的對沖基金也瞄上了香港,妄想抓住香港金融監管當局的調控弱點,擊垮香港的聯系匯率制,給匯市、股市和期市這三個主要市場以毀滅性打擊,以便攫取巨額財富。1998年8月13日,恒生指數一度下跌300點,收市時跌幅收窄,但仍跌去199點,報收6660點。再加上香港上市公司陸續宣布中期業績,不利消息接踵而至,香港市場上謠言四起、風聲鶴唳,令投資者惶恐不安。
為了維持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香港政府幾經考慮,終于決定動用外匯基金和土地基金,與國際投機者展開激戰。這是一場以巨額資金、意志和智慧為武器的金融大戰,前后共發生了三次激烈的戰役。8月13日港府調動外匯基金入市,8月14日取得初步勝利。當日收市后,港府宣布已動用外匯基金干預股市與期市。第二回合——8月24日至28日,港府大量買入恒指藍籌重權股匯豐和香港電訊,8月28日當日交易金額達790億港幣,創下香港最高交易記錄。9月份,港府繼續推高股指期貨價格,迫使投機資本虧損離場,成為香港金融保衛戰的第三回合。最終,至10月下旬,恒生指數已反彈至約9900水平。香港金融保衛戰遂告結束,香港成功地保住了聯系匯率制。
在香港金融保衛戰的關鍵時刻。為了減低市場受到操控的機會,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了包括向銀行保證按7.75港元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將其結算賬戶中的港元兌換成美元、限制流動性、限制拆借等強有力措施在內的7項技術性手段,改進了貨幣發行局的運作機制,提高了銀行同業流動資金水平,減少利率大幅波動的情況。同時,為了加強市場監管,健全金融體系,防范金融風險,并最終贏得金融保衛戰的勝利,香港特區政府還于1998年9月7日迅速公布了旨在加強金融市場監管的30項措施,內容涵蓋了聯交所、中央登記結算公司、期交所、證監會和財經事務局。這些措施成功保障香港的金融體系免受進一步的狙擊。應該說,香港政府動用平準基金入市和及時出臺強有力的控制手段是這次香港保衛站成功化解金融危機的關鍵。
為配合反擊措施,香港特區政府工商界人士還發動了輿論攻勢,金管局特地發表文告宣稱香港外匯儲備截至當年9月底高達881億美元;特區政府高層與香港金融、商業界的代表人物紛紛在不同場合發表講話救市;正在英國訪問的行政長官離開倫敦前強調,特區政府有極大的決心維護聯系匯率,香港利率高漲對股市有影響,但上市公司基礎良好,調整只是短期的;財政司司長、財經事務局局長一起會見傳媒,重申維持聯系匯率是港府首要目標,為了這一目標而導致利息飆升,屬無可避免;政務司則呼吁所有人“保持冷靜”。這些輿論也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投資者的情緒,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
綜觀金融市場危機的應對和處理過程,關鍵之處在于政府如何與金融機構相結合,出臺有效的措施,穩定投資者的信心,獲取進行深層次改革的時間,并逐步解決金融市場中的結構性問題。
(摘自《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