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瑩

在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的推動直接導致經濟活動日益向城市集中,帶來了大城市規模的迅速膨脹,城市空間不斷蔓延,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社會問題,如人口密度不斷增高、交通擁擠、住房短缺、就業困難、工業污染嚴重等。于是,在大城市周圍大力發展和興建“新城”就成為緩解大城市壓力的重要手段。從很多國際大都市的形態發展過程看,不難發現它們都經歷了從集中發展到分散發展的轉化過程。
政府在體制與機制上給予大力支持
在倫敦、巴黎早期的新城建設中,特別強調政府在建設上的投入、政策上的支持以及制度上的保障。倫敦、巴黎負責新城開發的公共組織往往都直接對中央政府負責,政府還在投資交通基礎設施、提供住宅補貼、建設公共住宅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英國1946年通過的新城法案,對新城土地利用制度、建沒主體的職能權限及籌措建設資金的方法等作了法律規定。這些規定為新城的建設給予了實際支持。法國中央政府按照1965年巴黎大區規劃的設想,和私人公司合作成立了直接負責于總理的中央新城建設集團,負責協調法國國家系統中牽涉到新城的有關機構,負責工程選址、保證建設資金納入每個部門的預算等。
成立專門的開發及管理機構
新城建設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復雜系統工程,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全面負責新城的開發建設、社會管理、政策落實等事宜,成為國際大都市建設新城的主要做法和經驗。例如,英國為了促進新城建設的順利進行,政府一開始就成立了“新城開發局”,并賦予其三個主要職權:一是編制總體規劃,確定選址方案;二是籌集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強制購買土地權,即可以按現有土地使用功能的價格購買新城開發土地。巴黎在新城建設中,特別成立了“新城國土開發公共規劃機構”,以多重身份參與新城的規劃、建設與管理。
采取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開發模式
目前,從國外新城建設的資金籌集和開發模式來看,具有明顯的多元化特征,但不同國家之間有所差異。從新城建設費用負擔來看,英國主要由中央政府全權負責;法國則中央政府承擔主要費用;日本為多方籌資(國民政府、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各出資三分之一)。從新城的有效開發模式來看,主要存在三種主要模式,即以政府為主體、事業化運作的開發模式;政府控股、商業化經營的開發模式;以私人開發商為主體、政府政策傾斜的開發模式。
新城規劃的空間距離選擇和規模設定
從國外新城建設的主導目標來看,新城建設主要是為了有效疏解大都市中心城區的人口和產業,成為整個大都市區的有機功能區域。而要想真正發揮新城的“反磁力中心”作用,吸引中心區足夠的人口和產業,就必須與母城具有一定的距離,距離太近,往往會被攤入城市連綿建成區中,例如巴黎的拉得方斯。距離太遠,又往往會成長動力不足。因此新城建設應選擇適當的空問距離,具備一定規模,功能完善,具有相對獨立性。
高度重視新城和內城的協調
很多國際大都市在郊區建設新城,培育新中心的同時,往往比較忽視對城市市區內部空間的重組。這方面倫敦的教訓比較深刻。倫敦自1946~l960年間多次增加新城的數量和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內城的衰落。因此,從7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被迫削減了大部分新城建設計劃,轉而關注倫敦的內城改造,防止新城建設導致內城衰落。因此新城建設必須要和內城更新協調起來,須注重人口與就業、產業與功能、經濟與社會之間的平衡,實現新城自身平衡。
綜上所述,通過新城建設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是各國為了解決大城市問題,實現城市功能合理分散的重要手段之一。2004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借鑒了國外城市的經驗,在北京“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中,建設11座新城形成反磁力系統,使之成為位于兩個發展帶上的重要結點,以帶動區域的發展。這種規劃結構既保障北京高速發展又保持城市正常的運轉,標志著北京已經基本接受了國外城市普遍采用的用新城進行城市功能區域重構的方式。
(摘自《當代世界》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