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科院學部成立,首批學部委員233人,國家規定給每位學部委員每月100元的補貼,這一政策一執行就是將近40年。
1993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根據國家現行規定,中科院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于副部級,國家津貼為每月200元。
然而這些待遇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相關政策面前就顯得不那么特殊了。例如河南省明文規定,從2004年起.河南省省屬單位院士年薪不低于20萬元,省財政為每位院士補貼20萬元配備工作用車,院士享受相當于副省級的醫療待遇,醫療費用實報實銷并發給每位院士每月500元護理費用。廣州人事局規定,給予在廣州工作的兩院院士每月津貼1000元。
(摘自《競報》)
偉人之光周恩來總理經典妙語(上)
周恩來總理超人的智慧、敏捷的反應、犀利的語言一直以來受到不同國家政要和記者的普遍認同,下面就是周總理舌戰對手的10個經典場面。
1、一位西方記者問周恩來總理:“請問總理先生,現在的中國有沒有妓女?”在場的不少人都很納悶:怎么提這種問題?大家都關注周總理怎樣回答。周總理肯定地說:“有!”
全場嘩然,議論紛紛。周總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補充了一句:“中國的妓女在我國臺灣省。”頓時掌聲雷動。
這位記者問“中國有沒有妓女”這個問題時,以為周恩來一定會說“沒有”。一旦真的這樣回答就中了他的圈套,他會緊接著說“臺灣有妓女”,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臺灣不是中國的領土”。這個提問的陰毒就在這里。當然周總理很容易就識別了他的伎倆,這樣回答既戳破了分裂中國領土的險惡用心,也反襯出大陸良好的社會風氣。
2、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名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地問周恩來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么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3、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面帶微笑地說:“這并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4、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恩來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位記者便帶有幾分譏諷地問道:“請問總理閣下,自認為各方面都強的堂堂中國人,為什么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后,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5、一個西方記者說:“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周恩來總理委婉地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當他看到眾人不解的樣子,又解釋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有面額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10種主輔人民幣,合計18元8角8分……”
周總理舉行記者招待會,主要是介紹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建設成就。這位記者卻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他想達到的目的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嘲笑中同窮,實力差,國庫空虛;一個是想借此刺探中國的經濟情況。
6、在日內瓦會議期間,一個美國記者主動和周恩來總理握手,周總理出于禮節沒有拒絕,但沒有想到這個記者握完手后,忽然大聲說:“我怎么竟然跟中國這樣的好戰者握手呢?真不該!真不該!”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剛和周恩來總理握過的那只手。而周總理則用手帕隨意在手上擦了幾下,然后走到拐角處,把手帕扔進了痰盂。他說:“這個手帕再也洗不干凈了!”
周恩來總理對普通美國民眾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聞記者在內。所以,在那個美國記者主動要和周總理握手時,周總理沒有拒絕。但這個記者純粹要使周總理難堪,否則不會自己主動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所以周總理也拿出手帕擦手。兩人做法不同的是:美國記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褲兜,周總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進了痰盂。周總理表達的意思是:你的手帕還能用,我的手帕因為沾染了你這無恥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凈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了。(未完待續)
(摘自《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