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睿
劉勝男40歲臺北市從事現職8年
薪資:按公務員標準,新進人員約4萬元(新臺幣,下同)
黑心產品流竄全球,臺灣靠“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把關,局內有許多單位篩檢市面各種不同性質的產品。劉勝男服務的化學單位,負責石油產品、塑料、橡膠、清潔劑、引燃劑、玩具、紡織品,每周約檢驗50件產品。
“有些產品需經檢驗才能上市,而不需檢驗的產品,我們得到消息可能會有危險,也會去商店買回來檢驗。”去年國際上爆發牙膏里含有二甘醇的消息,標準局立刻抽驗臺灣的牙膏。他們先用精密儀器萃取物品中的各種化學物質,再分析含量多寡。
“廠商為了降低成本用二甘醇代替甘油,雖然微量的二甘醇對肝臟不太有影響,但如果超量就有危險。我們發現市面上的牙膏大都有安全值內的二甘醇,只在一家旅館提供的小牙膏中發現過量。”
商品化學物質的含量標準,通常參考海外公布的標準值,有時也會請臺灣專家學者與廠商代表開會討論訂定標準,如果廠商無法在標準值內制造產品,可申請修改。“我們會再次評估,但是過去注重對人體的影響,這幾年重視環保,還要注意產品報廢后是否會造成環境污染。”
摸熟了各種材質的特性與危險后,劉勝男生活變得很小心,買玩具給小孩,如果有PVC(聚氯乙烯)成分,會注意不讓小孩放入口中,玩完也要洗手。“PVC里加的可塑劑很穩定,不過含在嘴里或握在手中會溶解一點出來,還是要盡量降低風險。買衣服時我會聞一下,看看新衣上灑的定型劑有沒有甲醇,新衣也會先洗過再穿。”
他大學化學系畢業后,就在實驗室工作,實驗室還幾次因化學物質混合發生小爆炸,化學的危險他最清楚,因此他說:“化學產品,少碰為妙。”
(責任編輯唐馨)
海外星云 2008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