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平等
謹防初產蛋雞綜合證
李和平
部分蛋雞群于初產期發生以腹瀉、兩腿癱瘓、輸卵管陰道部宿蛋為特征的疾病,發痛塢群產蛋率上升緩慢,甚至下降,并長期不斷地零星死亡,經濟損失嚴重。
1.臨床特點
本病主要發生于夏末秋初的初產蛋雞,產蛋雞脫肛,產軟殼蛋,常在夜間或黎明時突然死亡,病情較輕的雞,常見腿負重無力,站不起來,甚至癱瘓倒地,單獨挑出飼喂并放置陰涼處幾小時后癥狀可消失。隨著產蛋率升高,一段時間內病雞增多,而后又減少,當產蛋率為70%以上發痛逐漸停止。
2.病理剖檢
剖檢癱瘓、病死雞,可見各器官充血或出血,但主要病變在直腸下段和泄殖腔以及輸卵管陰道部。首先由泄殖腔炎的上行性感染引起輸卵管陰道部發炎,出現黏膜水腫、管腔擴張受限,輸卵管有宿蛋存在。
3.發病原因及預防
天氣炎熱、潮濕,雞群密度過大,雞舍通風不良,雞舍溫度過高。雞群在高溫下,呼吸加快,造成雞體酸堿不平衡,導致雞體出現呼吸性的堿中毒。舍內空氣污濁,應安裝排氣扇,及時清除舍內糞便,給雞只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飼料含鈣量突然升高,大量鈣質作用于腸道,刺激腸黏膜,腸道蠕動增強,引起雞拉稀,影響鈣的吸收,進而造成肌無力導致癱瘓和難產。因此在開產前應采取逐步換料的方法減少應激,產蛋率達到60%以上可完全飼喂蛋雞高峰料。
光照時間增加過快,光照強度過大,生產中應從蛋雞20周齡開始,控制光照時間,每周增加半小時,直至16小時為止,光照強度以每平方米3~5瓦為宜,燈距地面2米,燈間距3米,以保證舍內各處都能得到均勻的光照。
雞只在熱應激下食欲降低,飲欲增加,抵抗力下降,導致大腸桿菌等腸道病菌增殖誘發疾病。因此提倡采用濕拌料,早、晚多喂料,中午少添料,早餐早喂,晚餐晚喂的飼喂方法,盡可能讓雞只多采食,保持體力。
當發現雞只異常時,探察產道,如有宿蛋,給予助產或將蛋戳破取出碎蛋,將雞只置于陰涼處給予糖鹽水。痛雞較多時,通過飼料和飲水添加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初冬謹防鴨“倒蛋”
鄭延平
蛋鴨“倒蛋”是指春季養的母鴨,從11月進入產蛋期,而這時氣溫逐漸變冷,日夜溫差過大或因營養不足,導致剛產蛋的蛋鴨就停產“休假”。如果蛋鴨“倒蛋”就開始換毛,一換毛就要到明年春天才能產蛋。如果此期能控制鴨“倒蛋”,就能大大延長產蛋期,提高養鴨的經濟效益。當鴨出現蛋個變小、蛋殼變薄、產蛋時間延遲、畏水、上岸羽毛潮濕即往鴨舍里鉆等“倒蛋”征兆,要及時采取以下措施:
一、調整鴨群到了初冬,將鴨群中的老、弱、病、殘鴨及時淘汰,留下生產性能好、體格健壯的母鴨。同時適當多配養一些公鴨,使之相互追逐,增加鴨群運動量。
二、增喂蛋白質飼料適當增加玉米、蠶豆、豆餅的比例,控制鴨子采食量,提高飼料營養濃度。
三、防寒保暖鴨棚的孔洞要堵好,門窗要掛上草簾,棚內地面厚墊干軟茅草、稻草等物,確保鴨腹部不受寒。同時還要注意做好相關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蛋鴨健康。
四、補充光照蛋鴨產蛋期每天需要16個小時的光照,冬季晝短夜長,光照明顯不足。因此要在鴨棚內安裝40~60瓦燈泡(每20平方米裝1盞),燈泡距鴨背2米高,并罩上燈罩,使光線集中照射在鴨體上,光照要均勻,每天晚上照3~4個小時。
五、“趕棚”“趕棚”可增強蛋鴨的御寒能力和消化能力,防止蛋鴨停產。做法是在鴨棚內輕輕吆喝鴨群起步、緩緩朝同一方向做圓周運動,一般每次繞4~5個圈,每隔1小時趕1次,每天可趕2~3次。尤其是在趕鴨下水前,也應“趕棚”。當有80%以上的鴨子大聲“嘎嘎”叫時,就可開棚放鴨下水,以提高鴨群對棚外氣溫和水溫的適應能力。
六、添加魚肝油因魚肝油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D,對增強鴨子免疫力、穩定產蛋率都有好處。具體喂法:每天每只鴨喂1毫升,將魚肝油先拌在1.5千克麩度內,然后再拌勻在飼料里,喂3~5天后,如產蛋正常,羽毛光亮可停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