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邯鷹
彈跳力是藍球運動員的重要身體素質。大量研究表明,跳深訓練能夠有效發展運動員的彈跳力。通過業余籃球運動員在采用跳深訓練發展彈跳力調查研究,初中業余籃球運動員采用跳深訓練發展彈跳力時,將50厘米做為跳深訓練的高度為好。
一、跳深訓練的效果優于其它訓練方法的原理
跳深訓練的效果優于許多其他訓練方法的根本原因,在于跳深訓練是一種“超等長收縮訓練”。所謂“超等長收縮訓練”是指在肌肉進行收縮前,先對肌肉施加一定的前負荷將肌肉拉長,以求在隨后的收縮運動中獲得更大力量的肌肉工作形式,即在肌肉的向心收縮前,先進行離心收縮的肌肉工作形式。“向心收縮”是指肌肉收縮力量大于外加負荷,因此肌肉用力收縮并且肌肉長度縮短。“離心收縮”是指在前負荷的作用下,肌肉雖然用力收縮,但由于收縮力量尚不足以克服所受到的前負荷,因此肌肉雖然用力收縮但還是被拉長。超等長收縮訓練的效果,優于單純的向心收縮訓練是由于:(1)在向心收縮前先進行離心收縮,將肌肉拉長能引起肌肉的牽張反射,提高肌肉的收縮力量。(2)在向心收縮前先進行離心收縮,能使工作肌肉儲存和利用離心收縮產生的彈性勢能,從而提高隨后的向心收縮力量。由于超等長收縮能產生比單純的向心收縮更大的收縮力量,因此使訓練者的肌肉得到更好的鍛煉。
二、研究跳深訓練適宜高度的重要意義
在跳深訓練中,由于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使得運動員在下落過程中的速度不斷增加。在落地緩沖階段,運動員必須首先通過肌肉的離心收縮做功,將落地瞬間身體向下的運動速度中和為零,然后才能進入隨后的向上蹬伸加速階段。可見,從高于地面的某一高度跳下接觸地面時的速度,就是降下肢肌肉拉長的前負荷。而從某一高度跳下時,接觸地面瞬間的速度主要是由跳下的高度決定的。因此,進行跳深訓練跳下的高度就是決定前負荷的主要因素。對于從不同高度進行跳深訓練的訓練結果進行研究,進而找到適宜的跳深訓練高度,才能使運動員從跳深訓練獲得最佳的訓練效果。這對于跳深訓練的科學化有著極為重要的實際意義。但迄今為止,對于“跳深訓練的高度”這一影響跳深訓練效果的重要因素所進行的研究極為缺乏。另外,不同年齡和訓練水平的運動員,在進行跳深訓練時采用適宜高度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那么,在少年業余籃球運動員進行跳深訓練時,采用多高的高度才能更為有效地發展其彈跳力同時避免肌肉損傷的發生?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將為少年業余藍球運動員進行跳深訓練時采用的適宜高度提供實驗依據,有助于提高跳深訓練的科學化程度和訓練效果。因此,本實驗研究了不同高度的跳深訓練對于發展少年業余籃球運動員彈跳力的效果,尋找少年業余籃球運動員進行跳深訓練時的適宜高度。
三、分組實驗研究
在學校參加業余籃球訓練的初中籃球運動員30名,分為3組:第一組跳深訓練高度為30厘米(簡稱為T30組),第二組跳深訓練高度為50厘米(簡稱為T50組),第三組跳深訓練高度為70厘米(簡稱為T70組)。實驗分為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實驗中,三組受試者分別從30厘米、50厘米、70厘米跳下進行一個單元的跳深訓練。一個單元的訓練內容為:每組受試者進行5組跳深,每組練習7次,每組練習之間休息5分鐘。在跳深訓練前、跳深訓練后即刻以及跳深訓練后48小時三個時間點,測定三組受試者在跳深訓練前后的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和肌紅蛋白水平。研究從三種不同高度進行一個單元的跳深訓練對受試者骨骼肌的損傷情況。在第二部分實驗中,三組受試者分別從30厘米、50厘米、70厘米三個高度跳下進行跳深訓練8周,每周進行兩次跳深訓練(兩次訓練分別安排在星期一和星期四)。每次訓練進行5組跳深,每組跳深練習7次,每組練習之間休息5分鐘。在八周跳深訓練前和訓練后分別測定受試者的三項彈跳力指標:助跑單腿起跳摸高成績,助跑雙腿起跳摸高成績,原地雙腿起跳摸高成績,從而得出三組受試者在經過8周跳深訓練后以上三項指標增長的幅度,進而研究和比較從三種不同高度跳下進行8周的跳深訓練對于發展受試者彈跳力的效果。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對于本實驗的受試者,采用50厘米做為跳深訓練的高度,既不會對受試者的骨骼肌造成損傷又能取得最好的訓練效果。建議初中業余籃球運動員將50厘米做為跳深訓練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