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孵準備
1、種蛋的挑選種蛋應來源于健康高產的雞群,雞群近年無疫情。種雞群公母適當,以30~50月齡的青年雞群最好,不用初產蛋,種蛋保存不超過1周。蛋殼顏色和形狀符合固始雞種蛋要求,蛋殼致密勻稱,表面無黏糞、污泥等污物,沒有裂痕,大小勻稱,以55±3克為宜,厚度適中,無“沙皮蛋”、“沙頭蛋”。
2、種蛋貯運和消毒種蛋貯存時間雖短,但也應保存在專用蛋庫內,蛋庫要求清潔無灰塵,隔熱通風防濕,無蚊蠅鼠害,能避免陽光直射。保存溫度15℃I左右,濕度65%~75%。種蛋用專用蛋箱裝運,無專用蛋箱用紙箱代替時,蛋與蛋之間、層與層之間用碎紙或稻草隔開充實。種蛋在保存和入孵時必須各進行1次消毒,常用福爾馬林熏蒸消毒或新潔爾滅消毒。
3、碼盤、預溫碼盤即上蛋。入孵符合標準的種蛋,大頭一律向上碼到蛋盤上,不準倒放。碼盤在孵化前12小時進行,碼好后用照蛋燈再次剔除暗紋、沙皮蛋等不合格種蛋。入孵前應根據季節將蛋盤移入孵化室置22℃~25℃環境中預溫6~8小時或12~14小時。
二、入孵操作
1、溫度調節孵化過程中應“看胎施溫”,根據胚胎發育情況及時調整孵化溫度。溫度一般掌握在1~18天37.8℃;19~21天36.8℃~37.2℃。孵化機溫度每隔半小時觀察1次,每隔2小時記錄1次。
2、度調節孵化機內最適宜相對濕度為:1~18天為60%~65%,19~21天為75%。出雛時要求濕度較高,主要是利于雛雞出殼,無增濕設施可對胚胎噴灑溫水增濕。
3、通風通風可供胚胎充足的氧氣,排出多余的二氧化碳和降溫。一般入孵后第1天可進行通風,從第2天后隨胎齡增加逐漸增加通風量。夏天氣溫高、濕度大,機內熱量不易散發,應增大通風量。
4、翻蛋翻蛋目的是使種蛋受熱均勻,促進胚胎運動,防止黏連。一般每2小時翻蛋1次,14天后胚胎已發育成形,具有一定熱調節機能和活動能力,應減少翻蛋次數。移盤后停止翻蛋。
5、照蛋在孵化過程中通過定期照蛋,可了解胚胎發育狀況。入孵后6天進行頭照,檢查雞胚發育情況,并剔除無精蛋、死精蛋、死胚蛋、弱胚蛋;10~11天二照檢查“合攏”;17~18天三照檢查封門情況。
6、落盤又稱移蛋或移盤。最后一次照蛋后,將胚蛋移入出雛盤。移盤不準翻蛋,要增加濕度。移盤后2~3天開始出雛。
(450002河南農業大學牧醫工程學院王曉可王曉碩)
冬養蛋雞有巧法
蛋雞產蛋量最少或停產的冬季,在保證蛋雞健康的基礎上,喂雞可不用糧食或少用糧食,進行維持飼養,實行粕料細喂,精料巧喂,最大幅度地減少飼料費用,降低飼養成本。其具體做法為:
第一,把在火季打場剩余的各種糧食秕殼或各種藤蔓收焦起來(如:地瓜秧,豆莢皮、谷糠、秕谷、高梁、糠、玉米心等),將這些非糧食的東西用粉碎機進行粉碎(越碎越好)后用作粗飼料,然后準備些豆餅、魚粉、骨粉、微量元素、各種氨基酸等添加劑和精飼料(樣數越多越好)。
第二,將各種粗飼料摻均勻后,再把各種添加劑與粗飼料混合均勻(粗飼料可占80%至85%,精料和各種添加劑可占15%至20%)即可飼喂。這樣不僅節省大量糧食,而且還可使雞有飽感。粗飼米斗在各種添加劑和精料的作用下,充分進行營養轉化,被雞體消化和吸收利用,產生熱能,以維持雞怖生理生化代謝需要和體溫,甚至還可能會繼續產少量的蛋。
第三,待到翌年春季雞產蛋開始時,把粗飼料換成玉米、高梁等碳水化合物精飼料,并增加魚粉、豆餅、花生餅、骨粉、微量元素和賴氨酸的數量,充分發揮雞的生產性能,提高飼料報酬,獲得最佳經濟效益。(?鄭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