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人才的國際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保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條件。引進和培養國際人才,無疑是提高一個國家和民族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國際人才資源是第一寶貴的”,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國際人才引進和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更成為時下社會熱議話題。
中國目前和未來最需要哪些方面、什么樣的國際人才?如何使引進的國際人才發揮最大效應,又如何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出適用的國際化人才、急需的高端人才,中國各個領域的引才、育才人士都在做著怎樣的努力?
帶著這些讀者和編者共同關注的問題,我們特別采訪了幾位海內外資深專家,他們分別來自翻譯、環保、經濟、高等教育、人才中介等領域,無論是海內或海外人士,他們中的每一位都具有深厚的專業背景,杰出的工作成就,是各領域具有權威和影響力的專家學者。
在本期“特別策劃”中,他們打開心扉,坦誠建言。從各自熟悉的領域和不同角度談論了對以上問題的看法和答案。
國際譯聯第一副主席、翻譯家黃友義先生最為焦慮的是,目前中國高級翻譯人才,尤其中譯外高級定稿人才非常匱乏,人才缺口達90%。黃友義認為,目前緩解這一突出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就是采取學校培養和社會短期培訓相結合的方法。
而長期在中國工作的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杜丹德博士,則道出了他對外國專家引進工作的真知灼見。他說:“通過外國專家引進資金、技術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外國專家引進的一些先進理念,精妙思想,這才是最寶貴的。”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科學家聶華桐教授認為,“中國需要世界一流人才,需要世界一流知識創新體系。因此引進國際尖端學術人才尤為必要。他效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力求把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辦成國際性一流學術研究機構,延攬國際一流尖端學術人才,培養一批青年學術人才。
2008北京奧運會經濟顧問范克高夫,對奧運會后北京人才需求做出了預估。他說,舉辦奧運會對提高北京各行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也顯露出一些行業的服務質量亟待改進提高,如酒店業、餐飲業、旅游業、創意產業、會計業、維修和維護業等,其從業人員應能掌握流利的英語,掌握熟練的專業技能。為此,有關部門需要在教育和培訓上下大力氣。
奚海德是一位專事引進德國專才的“紅娘”,她以出色的工作成就,證實了引進人才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我們希望本期“特別策劃”是一個交流平臺,是一次“拋磚引玉”,能引來各界有識之士對國際人才話題的更多關注,也希望通過不斷交流探討,使我們的人才觀念不斷更新,思路更清晰,目光更長遠,讓“國際人才資源是第一寶貴的”概念,在未來中國社會不斷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