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丹德(Daniel J.Dudek)博士是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美國環保協會(Environmental Defense)是著名的歷史最悠久的非政府非贏利性環保組織,目前擁有50多萬名會員。

美國環保協會成立于1967年,致力于綜合運用經濟、科學與法律手段創新思路,為解決人類社會最迫切的問題提出創新的、公平的、有效的方案。杜丹德博士2002年起擔任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在1989年-1992年間,杜丹德博士領導了一個工作小組提出利用市場機制來解決美國的酸雨問題,并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就。對此前總統布什給予很高評價,認為這一提議和實踐成就打破了僵局。為此,杜丹德博士還受邀擔任了美國前總統布什的環保顧問。
自1996年開始,杜丹德博士作為美國環保協會國際項目的負責人,在中國開展了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美國環保協會與中國國家環保局一起,通過在7省市的試點工作在中國建立和推行排污權交易制度,以期更好地保護環境。除此之外,美國環保協會還與全國人大、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科技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環境與發展合作委員會,地方政府等機構開展了廣泛的合作。
由于杜丹德博士對中國環保事業的突出貢獻,2004年他獲得了由中國政府頒發的授予外國人的最高獎項——“友誼獎”,并且多次受到中國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07年6月,杜丹德先生被中國政府任命為中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最高咨詢機構——中國環境與發展合作委員會的23位外籍委員之一。
杜丹德博士還擔任了諸多國家公共及私人機構的環境問題顧問。如波蘭環境部,布達佩斯區域環境中心,美國聯邦環保局,芝加哥貿易委員會能源顧問委員會,英國石油公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國家環保局等。
成功,有賴于長期合作的承諾
《國際人才交流》:杜博士,聽說您這次是帶兩個“中國女兒”從美國來北京看奧運會比賽的?
杜丹德:是的。這也是我在中國領養的兩個“女兒”第一次回“家”,奧運會讓我們有機會在北京相逢,非常高興!
《國際人才交流》:作為一位國際環境保護專家,您在中國有十多年工作經歷,并取得了不少環保成就,榮獲了中國政府“友誼獎”。在您看來,中國的引進國際環保人才工作,如何才能取得較大成功?如何才能有效地促進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
杜丹德: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一個是中國方面,一個是引進的人才方面。從中國來說,隨著改革開放進程日益加快,中國的開放程度越來越大,開放領域越來越寬,上至中國的高層領導人,下至環保領域的從業人員,都抱有強烈的開放意識和對接受外界新事物的敏銳性和新鮮感,希望嘗試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決環保問題。這就是一個基本態度。有了這個態度,才能持續推進引進國際人才工作的不斷擴大和深入,才能取得成效。
近些年,中美雙方多位國家領導人在互訪中達成的多項環境保護協議和合作協定等,都表明了中國的這種開放態度和明智之舉,這也是引進國際環保人才成功的最根本保證。
從引進人才這方面來說,外國專家或人才來中國工作,要打開心扉,去面對和接受中國的文化和習俗,去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行政治體制結構,有了這些了解,也就是說入鄉隨了俗,才能夠把你的思想、觀念等逐漸引入、滲透進去,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還有一點,外國專家一定要在中國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這樣事情才能辦得更有效率。對此,中國相關機構——國家外國專家局將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幫助外國專家尋找到最適宜的合作伙伴,這一點很重要,直接關系到引進人才和開展合作能否成功,以前也曾有過不少成功和失敗的案例。
再有,對于中外合作雙方來說,都需要一個長期的合作承諾或者說合作關系,需要耐心、時間,需要彼此不斷加深互相的理解。而不是以一個游客走馬觀花的目光,或對待游客的短暫態度,一定要有長期合作的承諾,才能取得引進國際人才的長期顯著成效。
先進的理念和精妙思想,才是最寶貴的
《國際人才交流》:引進國際環保人才,也會帶來一些資金、技術、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引進。您認為在這些引進中,什么是更為重要的?
杜丹德:我覺得,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引進、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外國專家引進來的一些先進理念,精妙思想,這才是最寶貴的。
《國際人才交流》:那就這個話題,能否請您談談美國環保協會在中國項目中所引入的一些先進理念和精妙思想?
杜丹德:我們這個環保NGO組織的一個基本概念,就是通過市場運作機制,來達到減少污染排放和控制環境污染的目的。
1991年時,我受中國國家環??偩盅?,第一次來到中國,那時美國在重新修改的“空氣清潔法案”里,加入了用市場的手段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控制酸雨的條款。這就是我在美國環保協會一直研究和成功操作的課題。國家環保局邀請我,是因為中國也迫切需要解決類似的環境問題。國家科委主任宋健當時就提出了要對二氧化硫的排放實行總量控制。
中國有需求,美國有想法,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好的合作項目。其核心就是利用市場機制解決環境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把排污權交易的理念變為現實。這個理念簡言之,就是把排放污染物的權利拿到市場上去公開買賣。
2000年,我們選擇了江蘇南通和遼寧本溪開展了中國最早的排污權交易項目進行試點。這是兩個典型,一個是北方的重工業城市,一個是南方的輕工業城市,我們幫助當地制定了排污總量控制和排污權交易的法規、協調現行政策、規定排放物測量辦法以及制定試驗執行步驟。
概念有了之后,要把整個實施系統建立起來,仍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因為二氧化硫的排放是跨邊界的,沒有行政區域的限制。于是自2002年開始,在前期試驗成功的基礎上,聯合國家環保總局,又在江蘇、山東、山西、河南4省、上海、天津、柳州3市及中國華能電力總公司推廣排污權交易項目。俗稱4+3+1項目。
我們的努力結出了碩果。2002年成功實現了中國第一例二氧化硫排污權的交易,2003年在江蘇實現了第一例異地排污權交易。
現在我們正積極努力在長三角地區通過區域環境合作建立一個區域,將排污交易在中國再向前推進一步。
對于多年努力所創造的成效,一份專門介紹中國排污權交易進展的報告中,這樣評價道:美國環保協會“在幫助中國防治空氣污染及推行排污權交易中發揮了獨特的、重要的作用?!?/p>
這個項目從前期宣傳、少量試點到全面推開,大約經歷了10年之久的跨度,來實現這個理念,進行這項工作和試驗,這也證明了我前面所說的長期承諾的重要性。
可以說,運用市場化手段防治環境污染,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和流行,我們很快就把它運用到了中國的環保項目中,收到了很好效果。
除了排污權交易項目外,我們還在四川、新疆開展了溫室氣體減排的試驗,并且和扶貧結合起來。改變傳統的耕作手段。
北京奧運會,接納了“城市綠色出行”新概念
《國際人才交流》:2006年6月1日,美國環保協會還聯合中國數家單位發起了一個“城市綠色出行”項目,并在全國20多個城市廣為推開,這是否也和“環保出行”的新概念有所關聯?
杜丹德:是的。這就是嘗試把“綠色出行”的環保概念,化為市民實際出行方式的行動?!熬G色出行”概念,即指通過乘坐公交、拼車、彈性上班等環保出行手段,公司和政府對綠色出行給予鼓勵等措施,減少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近幾年來,“綠色出行”概念在美國廣為流行。比如在紐約,政府鼓勵市民乘坐地鐵,買地鐵票可以免稅、退稅。政府認為這樣的鼓勵手段,比先污染了再去治理要合算。許多公司也對拼車上班的員工給予一定獎勵。
在中國的“綠色出行”的宣傳活動中,我常給大家算這樣一筆賬,乘坐公交和駕駛轎車,能源消耗相差20倍,污染物排放相差5到10倍。如果駕駛轎車出行的人有1%轉乘公共交通,僅此一項,每年可為中國節省燃油8000萬升。
在大力宣傳推廣中,綠色出行的概念不僅為中國政府所采納,而且在2007年召開的第七屆世界環境體育大會上,“綠色出行”概念還被推薦為幫助北京實現綠色奧運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后,綠色出行和綠色奧運的概念融為一體,北京奧組委也響亮地提出了“綠色奧運,綠色出行”的口號,特別是奧運期間北京實行了車輛單雙號限行后,綠色出行的概念一下變得更為實際和流行,這也是我們這個環保NGO組織對中國,對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的一個貢獻。
培訓,實現國際人才引進效應的最大化
《國際人才交流》:我還注意到,您在實施中國項目的同時,還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去中國各地授課、演講,對中國各地的環保人才進行培訓。在您看來,培訓人才和引進人才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杜丹德:培訓人才,是引進人才工作的一部分,通過培訓,使引進人才的先進思想、理念等得到廣泛傳播,直接作用于對口機構和對口人才,這就實現了國際人才引進效應的最大化。
美國環保協會在中國開展的一系列項目,本身就包含了對中國各級環保人才的培訓。我們認為,人才是第一重要的,再好的環保理念,環保項目,如果沒有人來正確理解,不折不扣地執行,都難以取得成效。
在中國工作中,我們也接觸到了一些環保部門和企業管理人員,他們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如環保監察部門,只考慮如何去完成環保任務,排污企業,只考慮如何節省投入和成本等,而不能從對方的立場、對方的利益去考慮。而要尋求環保部門和企業雙方的一個共同點,那就要學習用經濟的思維去考慮環境問題,用經濟的方式和手段去處理環保問題。
這些問題也促使我們對培訓中國環保人才的工作格外重視,讓更多的環保人才、特別是高級管理人才,能通過培訓了解、接受國際先進環保理念、環保方式和環保手段,從而更新觀念,提高自己管轄部門的環保工作水平。
2005年以來,我們美國環保協會與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聯合開展了“中國環境治理能力拓展”培訓項目。其目標是,構建和諧社會,為解決中國日益嚴峻的環保問題,培養一支具有強烈責任感、敏銳洞察力、掌握良好的溝通與協調技能,能夠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創新性地解決環境問題的環保人才隊伍,提升中國的環境治理能力。
這個又叫做“拓新者”的培訓計劃,目前已舉辦了4期,共培訓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地級市的環境監察部門人員近1000人。許多學員反映,這種從實際出發,一面學習、吸收國際先進環保理念和經驗,一面與各地環保同行進行交流的培訓方法,對他們的工作有所啟發和促進。
我們的培訓計劃還有很多項,培訓環保人才的工作今后還會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
中國環保,一定要加強國際交流
《國際人才交流》: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起步很晚,但發展很迅速,中國環保人才的國際交流也顯得更為需要和迫切,您對此有何建議和看法?
杜丹德:坦率地說,中國環保人才的國際交流還很不夠,有許多欠缺。而在這方面,正是外國專家和人才大有可為的。比如一些在國外大公司里做環境衛生、環境安全工作的高級管理人員,可以和中國相同領域、相同位置的人員進行對口交流,這樣可以更直接地學習國外經驗和具體做法,這種交流更具針對性。同時,國外環保管理人才在退休后也可以來中國,直接參與中國的工作,相互交流經驗。
其實,現在的中國,上自高層官員、下至各級環保部門、環保NGO組織、普通百姓,都很關注環保,但國外的媒體、公眾并不了解,產生了許多誤解。這說明在環境方面,中國與國際間的交流還很不夠,中國缺少把自己的環保成就展現給更多的人,包括國際社會。這也是我們這個美國環保NGO組織所要擔負的責任,促進中國環保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中美是兩個環境保護的大國,環境保護也是兩個國家最大的問題之一,處理好環境問題,對兩個大國都是極為重要和有益的事情。這里,我想借用我的“中國女兒”在看北京奧運會中美籃球比賽前問我的一句話作比喻,她說:“我非常想看中美籃球比賽,但我不知道哪一方會贏?”
我用環保的概念回答了她:“我想,要找到一個使兩個國家都能贏的結果,就是說,去創造雙贏的結局!”女兒很高興地接受了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