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政策,推動了人才培養

《國際人才交流》: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請您談談改革開放對中國人才培養所產生的影響?
聶華桐:30年前,在鄧小平先生的倡導下,中國采取改革和開放政策,積極推動現代化建設。30年來,中國的經濟蓬勃發展,綜合國力空前提高,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績。國家的建設,靠的是制度,靠的是人才。中國要現代化,要在國際上競爭,首先需要人才現代化。中國30年來采取的開放政策和措施,諸如開放留學、引進外國專家、組織國外培訓、鼓勵合資企業等等,為現代化人才的培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這些人才,促進改革,推動發展,使得中國在各方面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展。
《國際人才交流》:您一直在美國,后來在香港科技大學,現在在清華大學建設高等研究中心,是什么力量促使您下決心到清華來的?
聶華桐:多年來,雖然身在國外,盼望國家富強康樂之心始終如一,也一直盡力做一些有益于國家的事情。上世紀90年代,清華大學為推動建設國際一流大學,決定成立高等研究中心,得到楊振寧先生的大力支持。王大中校長和楊振寧先生找我具體負責高等研究中心的發展和運行,為我提供了一個為國效力的難得機會,我毫不猶豫地欣然接受任命。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于1997年6月正式成立,我于1998年初在紐約石溪州立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辭職,到北京正式任職。
人才是任何國家發展的關鍵,一流大學是培養一流人才的關鍵。中國正在全面提升綜合國力,向國際一流水平邁進,因此需要各行各業都有大批國際一流人才,當然更需要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大學為之提供人才動力。清華大學正在全力建設成為一所世界一流大學,我能參加高等研究中心工作,為清華大學的發展盡一點力量、為中國的發展盡一點力量,能有這難得的機會,我感到很幸運。
《國際人才交流》: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成立11年來,取得了哪些重要研究成果?
聶華桐:我們效法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希望把高等研究中心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成為一個國際性的一流學術研究機構。我們已逐漸建立起一套和國際接軌的業績評估和職位升遷的人事體制,延攬了為數不多但都是一流的學術人才;逐漸在高等中心營建起一個活潑寬松的學術環境,培養了一批青年學術人才;積極提倡國際學術交流,前后邀請了十余位學術大師來清華講學及一批一流學者來清華作短期或中期學術訪問。高等研究中心在凝聚態物理、新材料物理計算學、理論計算機科學、密碼理論學等方面的研究,有世界一流的學術成果;培養出來的博士研究生,其中有十分優秀的,足可和世界名校的研究生相匹敵,目前正分別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斯坦福大學(Stanford)、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Berkeley) 等校繼續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創造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
《國際人才交流》:近幾年,國內很多大學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您是怎么理解世界一流大學的?您所在的清華大學距世界一流大學還有多遠?
聶華桐:世界上我們公認的一些一流大學,在知識創新上,它們是一流,在人才培養上,它們是一流,在倡導人文思潮上,它們充當先鋒,這些都是一流大學的特征。清華大學無疑為中國培養了無數優秀人才,為中國的發展作出了了不起的貢獻,但是在學術創新上,無可否認,和國際一流大學還有相當距離。環觀世界上的頂尖大學,它們都是經過百年到數百年的經驗積累、經過多代人的努力、在國家和社會的支持下逐漸形成的,有深厚的學術傳統。30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已大幅提高,國家和社會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也漸達共識,如果能持之以恒,清華和北大等幾所大學應該會逐漸達到真正一流大學的境界。
什么是關鍵?一流學術人才。一流人才,是全世界都在爭取的對象,當成批世界一流學術人才能在清華和北大生根的時候,就保證清華和北大真正進入了世界一流。“百年樹人”,培養人才,尤其是學術人才,需要時間和合適的人文環境,進入一流大學的行列,20年不為短,50年不為長。
《國際人才交流》:改革開放30年,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很快,與國外大學相比較,您認為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哪些?
聶華桐:的確,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得很快,大學生的數量在大幅增加,高校研究工作的數量也大幅增加,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提高教育素質,如何提高研究工作質量的問題,這牽涉到教育資源的問題、人事體制的問題、師資的問題、學術風氣的問題,等等。美國的高等教育很發達,大學的數量很多,但優劣懸殊,既有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這樣的名牌大學,處在世界頂尖位置,也有很一般化的大學,甚至較差的學校,它們也都面臨許多問題。
《國際人才交流》:您認為現在國內大學最欠缺的是什么?
聶華桐: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大學里的生活條件已有很大改善,在不少大學和研究機構里,工作的硬件環境可說并不遜于歐美。但相對于國際一流大學,中國的大學目前最欠缺的,是一個倡導“獻身教學、潛心學問、追求卓越”的學術風氣和人文環境。這種風氣和環境正是國外一流大學能夠提供的,于是才有一批醉心于學問的學者能潛下心來、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地獻身于追求學問,于是才能有一流的創新學術成果一批又一批地不斷涌現,一流學術大師也才會不斷產生。
中國迫切需要尖端學術人才
《國際人才交流》:在國外一流大學,評價一個教員或優秀師資人才的標準是什么?
聶華桐:學術創新是任何一個一流大學所追求的目標,因此,學術成績自然成為評價一個教員的主要標準。對于終身教授,評聘的過程更為慎重,不僅要通過校內已具有一流教授資格的人進行嚴格審查,還要由多位校外權威同行來進行學術評估。只有不斷地物色尖端學術人才,設法保證良好的教學和學術環境,不斷提高學術水平,一個大學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長久的優勢。
《國際人才交流》:您認為作為一流大學的學生素質應該是怎樣的?
聶華桐:國外的一流大學選擇學生時,除了在學業成績上有很高的要求以外,還特別重視學生的自發性、獨立思考和對社會關懷等人文素質。在中國,像清華或北大這樣的大學,招收的都是全國最優秀的學生,和國外一流大學的學生相比,毫不遜色,但各有長短。中國的學生,一般都專注學習,能取得很好的學習成績,這是長處,但興趣面窄,比較缺少獨立思考的習慣和人文素質。
《國際人才交流》:30年來,我國的人才數量有了一定規模,國家經濟社會要繼續發展,高等學校目前需要培養哪些方面的人才?
聶華桐: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各業都在蓬勃發展,目前正處在一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從高耗能、低效益、污染環境的制造工業轉向能持續發展的“知識型”科技產業,其中包括新能源及各種“綠色”環保產業。在這個轉型提升時期,中國特別需要一批具有原創意識和能力的科技人才。中國目前也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里,“全球化”為中國提供了經濟發展的機會,但也帶來了挑戰,因此中國需要有一批在經濟、管理等方面具有國際視野和知識的人才。培養創新型的一流科技人才,培養“外向型”的一流經濟管理人才,這應是中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
《國際人才交流》:引進國外智力是鄧小平25年前提出的,現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更需要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您認為在教育、科技領域需要引進哪些方面的高層次人才?
聶華桐:中國面臨的挑戰,是經濟的轉型和社會綜合素質的提升,需要大批創新型的科技人才、大批外向型的管理人才。這批人才,主要靠國內的高校和研究機構來培養。為了國家的長期和全面蓬勃發展,中國需要世界一流的人才,需要世界一流的知識創新體系。值此關鍵時期,引進尖端學術人才,充實國內高校師資和提高研究機構的研究水平,符合國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