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才交流》:第29屆北京奧運會已經落下帷幕,作為奧運經濟顧問,您如何看待北京奧運會的籌備工作,以及北京對申辦承諾的履行情況?
范克高夫:對任何國家而言,籌備奧運會都不是一件輕松容易的工作。我常常把奧運會的籌備工作比作一場馬拉松比賽:參賽者訓練了很久,但到正式比賽開始時,要完成比賽還是相當困難和艱巨的,參賽者會希望準備工作本應做得更好,這時順利到達比賽終點就成為參賽者唯一的目標。總的來說,北京的奧運籌備工作做得很好,當然一些細節工作本可以做得更好,但在主要方面不存在任何問題。

《國際人才交流》:請您談談對這屆奧運會的開幕式、閉幕式以及組織管理方面的感想?
范克高夫:對奧運會的籌備和舉行,每個人的觀察角度各有不同。中國政府更多關注奧運會面臨的安全威脅。當然在大多數訪問者和全球電視觀眾看來,北京奧運會無疑是大獲成功的。
對北京奧運會盛大的開幕式,外國人的評價非常高。盡管北京奧運會的組織工作并不是十全十美,但在北京奧運會上奧運精神還是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北京奧運會總的來說是非常成功的。全球各個國家的人民對北京奧運會的整體印象都相當好。
《國際人才交流》:北京舉辦奧運會,對今后中國的經濟到底能產生哪些影響?
范克高夫:北京奧運會帶來的直接影響目前還不是那么顯著,還需要等待幾個月才能觀察到北京奧運會在改善中國國際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些工業和商業經營活動及旅游業因限制措施而受到了影響,但那種認為中國經濟將在奧運后下行的說法和指責是沒有根據的。
由于一些外部因素的沖擊,如大宗商品和石油價格的不斷攀升、美國和歐洲市場上需求量的下降,以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減速甚至是衰退,使得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環境相當復雜。我們期望在奧運會結束后,中國經濟可以重返高速增長的軌道。
《國際人才交流》:2001年北京申辦第29屆奧運會成功后,在7年的籌辦過程中,圍繞場館建設、環境保護、安全保衛、后勤保障等開展了一系列國際合作,也有外國專家參與其中,您知道他們的專業背景及在國際上的影響有多大?
范克高夫:在北京奧運會前后,舉辦了很多展覽會、研討會和技術交流會。許多全球頂級的體育場地和賽事專家及奧運會組織和籌備專家帶著極大的熱情來到中國,將很多專業知識帶到中國,這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無可置疑的是,中國主辦方使用了這些外國專家帶來的很多專業知識,但根據一些外國奧運專家和體育場地專家(從事體育場地的設計、修建和運營)的說法,主辦方并未足夠好地采納他們的專業建議,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很多方面,包括奧運會的長期規劃、奧運后的運營、奧運會的總體成本考慮、奧運會的總體組織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情況則更是如此。根據數位外國專家的說法,主辦方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情況行事。盡管存在這些缺點,但是通過主辦奧運會還是學到了很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國際人才交流》:您在中國工作生活20多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后,奧運會對北京的發展將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作用有多大?
范克高夫:奧運會為北京的發展帶來的主要影響,是北京這座城市基礎設施的升級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的改進。對北京為什么要為辦奧運會建造那么多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一些外國媒體可能會誤解。其實與這些外國媒體所理解的相反,北京實施的大多數基礎設施工程都是將北京建設成為現代化的、高效的國際頂級大都市所急切需要的,而不只是為了在國際上掙面子。這些大型基礎設施,是北京奧運會留下的最顯著的有形成就,很多北京市民為這些精彩美麗的建筑設施感到高興,我也是如此。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就是一個例證。一些外國人批評說該航站樓規模過大,成本高昂。而他們未能理解到的是,這個新航站樓正是現代化、國際化大城市北京所極其需要的,在此航站樓啟用前,首都國際機場的航空客流量早已超過了現有設施的承載能力。
《國際人才交流》:北京的空氣污染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您也在北京居住,您認為北京在舉辦奧運會期間所采取的控制污染環境的一些措施,今后還會繼續延續嗎?如不能延續,采取什么辦法才能有效遏制污染?
范克高夫:空氣污染及交通擁堵狀況是北京存在的嚴重問題之一。在北京,超過一半的污染源來自交通運輸的尾氣排放,另外一個污染源則是建筑業,它們產生很多灰土和污染物。幸運的是,北京市民已越來越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奧運會期間第一次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藍天北京”。但我們覺得,從9月下旬起,北京的污染程度還會有所回升。唯一的希望是北京市政府能持續實施并擴展公共交通計劃。許多條新的地鐵線已在規劃中。北京市政府還需要加大力度,采取更多措施來改善北京的交通狀況,比如繼續采取車輛限行政策以及限制和削減北京私家車的數量等等嚴格措施。
關于北京市內交通及公共交通,我還有很多建議。簡而言之,就是交通管理者應當改進自己的工作,市內的轎車出行量應該受到限制,應當鼓勵出行市民更多選擇公共交通、騎自行車及步行。其實只要采取簡單而有效的措施,交通狀況是完全可以改善的。
《國際人才交流》: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后,經濟社會進一步全面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將主要集中在哪些行業?
范克高夫:北京奧運會對提高北京各行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同時北京奧運會也再次顯示,有不少行業還急需得到改進,如酒店業、餐飲業、旅游業、創意產業、會計業、維修和維護業等等,這些行業都需要數量更多且水平更高的工作人員,他們應能掌握流利的英語,應能掌握熟練的專業技能。即使建筑業也如此,就目前而言,建筑的總體質量還有待提高。此外,工人尤其是藍領工人的工資水平也需要調整。
《國際人才交流》:請您預測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后,體育經濟的發展和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會有多大的突破?
范克高夫:我已多次指出,北京在體育運動方面存在嚴重的弱點。希望北京奧運會的舉行,能帶來實質性的改觀。中國的大眾體育運動水平(如足球、橄欖球運動等),遠遠落后于國際水平。總的來看,北京的體育設施數量已經過多了,但此類體育設施中的大多數并不對社會公眾開放,維護工作也做得不好。體育設施應該進一步向社會公眾開放,同時各類學校和大學應當鼓勵更多的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體育活動對于增進大眾的身體健康相當重要,而目前很多年輕人由于不良飲食習慣和缺乏鍛煉而變得過于肥胖,參加體育活動對于他們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我說的體育活動不是指觀看電視體育賽事轉播,而是要親身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
《國際人才交流》:請您介紹一下在北京之前舉辦奧運會的雅典、悉尼、亞特蘭大等幾座城市,在奧運會之后經濟發展與人才需求有哪些突出特點?
范克高夫:我研究過很多主辦過奧運會的城市,得出的結論是:每個主辦城市都有非常個性化的特點,而北京就更加特別。它是第一個主辦奧運會的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同時又是因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而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北京是獨一無二的,應繼續沿著自己的發展道路前行。對北京和整個中國來說,將自身的工業和商業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至關重要,為此需要在教育和培訓方面下大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