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位于波恩的德國退休專家組織(SES)成立于1983年,今年正值其成立25周年。在紀念鄧小平同志發表“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重要談話25周年的時候,SES也在總結它在過去25年走過的歷程,中國項目成為其最大的亮點之一。7月底,SES原中國項目負責人奚海德(Heidegret Hilse)在北京接受了本刊記者采訪,她回顧了SES在中國的發展,也講述了自己的中國故事。

引進中國的第一位“洋廠長”
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奚海德第一個提到的就是威爾納·格里希——一位令人尊敬的洋廠長。奚海德自1990年開始在SES工作,“那時我的辦公室就有一本關于格里希的書,他是SES第一批派到中國來的專家之一。格里希是一位發動機制造和鐵芯技術專家,之所以到武漢柴油機廠工作,我想主要是因為那時武漢和德國的杜伊斯堡(Duisburg)就已經結成友好城市。”
1984年11月,年屆65歲的格里希被聘擔任武漢柴油機廠廠長。之后的兩年中,他每天堅持工作十幾個小時,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嚴格把關產品質量。第二年,武柴產品向東南亞7個國家出口,年出口量達到5000臺,創匯超過百萬美元。格里希還利用業余時間,撰寫了26萬字的企業機構設置和勞動組織方案。1986年11月,格里希離任。
1986年5月,格里希成為武漢市第一位榮譽市民,并獲得在華永久居留資格。1987年7月,聯邦德國政府授予他聯邦十字勛章。1994年,武漢市政府授予他“黃鶴友誼獎”。
2003年,格里希在德國逝世。兩年后,武漢市和杜伊斯堡分別豎立起了一座2.78米高的“威爾納·格里希”銅像,見證這位“洋廠長”對武漢的發展和兩國的友誼做出的貢獻。
在SES的25周年紀念專刊上,中國項目被稱為是一個“成功的故事”,“洋廠長”格里希的故事也被單獨記述,并附上了武漢的格里希銅像。SES在文中這樣評價,“威爾納·格里希的影響比其他任何一位SES派往中國的專家都要大……因武漢市政府對他的工作和建議非常滿意,他一共在武漢柴油機廠工作了兩年的時間。”
25年,中國項目在不斷變化

自格里希開始,中國就成為SES重要的援助對象。采訪間,奚海德為筆者帶來了1983年至2007年間SES的中國項目統計表。奚海德介紹說,截至2007年,SES一共向中國派遣了4117名退休專家,占25年來累計派往國外工作的1.9萬人的1/5強。2000年,SES派遣326名退休專家來中國,占當年總派人數1071人的1/3,“那是25年來派往中國人數最多的一年”。
統計表非常清楚地表明,歷年來SES派往中國各省的人數、當年總人數和每個省份25年來的總人數。“在1983年至1990年間,湖北省和上海市的項目最多;在1991年至2007年間,山東、浙江、遼寧、江蘇的項目較多。山東是我們項目最多的省份,25年來,我們一共向山東省派遣了992名退休專家,幾乎占歷年總人數的1/4。”從統計表中,我們似乎也能看到改革開放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歷程。
奚海德一共在SES工作了16年,“我從1990年加入SES,2006年9月退休,最初的3年,我們兩個人負責中國項目,后來又增加了一名負責中國項目的職員,我們三人按照不同的省份分工。16年來,我負責了1476個中國項目。”
“從1996年開始,我每年都參加由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主辦的項目洽談會(后發展為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廣州、福州、大連、昆明、烏魯木齊,后來有幾屆連續在南京,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我們可以和來自全中國的合作伙伴見面、交流,加深相互的理解。”每年,奚海德還會來中國進行一次調查,一方面總結已經結束項目的成果和經驗,一方面調查提交申請的中國企業,以幫助決定是否向企業派遣退休專家。16年來,奚海德幾乎走遍了中國所有的省份。
16年來與中國打交道,奚海德對中國引智工作的變化也深有體會。“剛開始時,我們主要和國家及省級的部門溝通,后來,項目的權力逐漸下放,我們就和地方的引智部門直接溝通了。山東省的項目之所以最多,也是由于我們與山東各地市的交流非常通暢。后因我主辦的山東項目實在太多了,不得不把幾個項目轉交給我的負責中國項目的同事來做。”
2000年以后,SES的中國項目開始逐漸減少。“2007,SES在中國實施了219個項目,2008的數字應該也差不多。”關于項目減少的原因,奚海德說:“中國的發展非常快,很多退休專家都認為中國已經不再落后,SES應該資助更貧困的非洲地區。
“德國政府也認為中國已是一個‘Anchor Country’(即區域性經濟強國,中國、印度、巴西、南非都被認為是Anchor Country),應當適當減少資助力度。”
SES的25周年紀念專刊對此問題也持相似觀點,“目前,SES對來自中國企業的申請具有更大的選擇性。很多企業已經擁有非常先進的技術,不再需要幫助。”
引進專才的“紅娘”
多年來,奚海德為中國企業引進了多少位退休專家,她自己已經記不清了, 1476 這個數字,是她回國自己統計后專門寫信告訴筆者的。“最忙的時候,我一年大約要負責130個項目,平均3天一個項目。”正因為如此,她被形象地稱為“紅娘”。
“1993年5月,第一個通過我被派到中國的專家來到了廣西南寧,他是一位糖果生產專家,他不僅教中國工人怎樣生產糖果,還教他們制作一種特殊的肉菜——匈牙利菜燉牛肉。”
多年來,有多位SES引進的退休專家榮獲了中國政府“友誼獎”,如在中國輕騎集團工作的杰哈德·克林克(Gerhard Klink)、在廣西柳州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工作的約阿希姆·申德勒(Joachim Schidler)等。“還有一位烏爾里希·里茨(Ulrich Rietz)博士,他曾加入SES退休專家庫長達7年,卻沒有被派往任何一個項目單位。就在他打算退出時,他收到了來自中國山東曲阜慧迪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的邀請,并在1993年至1996年間來慧迪工作,由于他突出的工作成就,還榮獲了中國政府‘友誼獎’。2002年,SES再次派遣了另一位德國專家前往該廠服務。”
SES退休專家幫助中國的企業改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在啤酒制造、紡織、車輛、農業、造紙等多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貢獻,甚至推動了中國啤酒行業、電纜行業的快速發展。 “1989年,德國啤酒專家來到中國,使德國的啤酒制造技藝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中國的啤酒制造商為了紀念,特別用德國專家的名字來命名產品,如漢克啤酒、克利策啤酒等。”
很多退休專家在結束中國項目后,仍繼續以各種方式幫助中國企業。“在山東泰安啤酒有限公司工作的Luthardt先生,1994年至1999年,多次被派往中國江西、山東兩省的啤酒公司執行項目。1997年當他的德國同鄉克利策先生結束了在泰安啤酒廠的工作后,他接替了克利策,工作到了1999年。此后,Luthardt先生仍以自己的方式對泰安啤酒公司給予支持,他每年都會在泰安待上幾個月,還經常在家里接待來自泰安啤酒公司的客人。”
還有幾位引進專家的故事也讓奚海德記憶猶新,因為故事里也包含了中德兩國文化交流的韻意。“中國江西省的景德鎮因瓷器聞名于世,德國的Meissen市的瓷器也享有盛譽,可以說,景德鎮就是中國的‘Meissen’。1997年,來自Meissen市的退休專家Liebmann先生正好被派到景德鎮工作,在中國的瓷都,他盡興地欣賞中國的名瓷,并同德國的瓷器做了比較研究,以求互相學習借鑒。”另一個故事也令奚海德印象深刻。1993年至2000年,SES曾為江蘇省泰州市的梅蘭電子化學廠(音譯)引進派遣了多位德國專家,而且每次都有兩位SES專家同時去梅蘭廠工作。“每次聽到梅蘭廠的名字,我都會想起中國的京劇大師梅蘭芳,他的故鄉就在泰州,在聯系專家引進的過程中,我還曾專門參觀了泰州的梅蘭芳博物館,讓我在工作之余對這位中國優秀的京劇藝術大師有了更親近的感受。”
1997年,這位熟知中國文化的“紅娘”奚海德,也榮獲了中國政府“友誼獎”。
最初的中國印象
奚海德的中文相當了得。上世紀70年代她就開始學習中文,老舍的《茶館》、《駱駝祥子》,巴金的《家》、《春》、《秋》這些經典作品她都讀過。中文為她打開了一扇通往東方世界的窗戶。
1981年,奚海德自費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參加為期4周的暑期中文班,那是她第一次來中國。“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來中國,那時所有的人都很瘦,穿的衣服也都一樣,而且衣服上都有袖口、領口,并須有布票才能買到衣服。打長途電話必須要去郵電局,錦江飯店是上海最高的建筑。我們從上海坐著‘東方紅’去南京,還需要許可證。那時候,火車、船什么的都叫東方紅,到處都是東方紅。”
奚海德已經記不得已經多少次來北京了。“第一次的北京之旅,我永遠都忘不了。1981年夏天,我從上海到北京轉機回德國,但我不想在機場等,就坐公交車到北京市里看天安門。結果轉了兩次車才到了天安門廣場,匆匆一看,就趕緊返回機場,到機場時已經開始登機了,哈哈。”想起當年的往事,奚海德不禁莞爾。
1985年之后的幾年,奚海德多次帶德國旅行團來中國旅游。北京、西安、洛陽、南京、天水、敦煌、吐魯番這些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跡。“1987年,我帶團經喀什到巴基斯坦,那時都是土路,到處是塵土和泥巴,而且當時我們乘坐的是公交車,結果公交車還壞了。第二年,我再來中國時,我們要求國旅給我們的旅行團派吉普,結果發現土路已經變成了柏油路。而現在,山東省到處都是高速公路,變化實在太快了。”
采訪的第二天,奚海德將返回德國,她特意留了兩本《國際人才交流》雜志,說要在飛機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