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我的博士論文扉頁上用中、英文兩種文字寫上了:本論文獻給我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只希望,今后如果有人在圖書館查閱博士論文時能知道:有個中國人在國外求學期間,并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學成回國,天經地義?!瘪T長根如是說。

“求知夢”圓在英倫
1975年,作為一名“工農兵”大學生,馮長根來到首都北京,跨入了大學。他心中暗下決心:我要抓住機會好好學習。宿舍、教室、圖書館、食堂,構成了他每天活動的軌跡,哪怕是排隊買飯,他嘴里還在念念不忘地叨咕著英語單詞,深夜帶著疲憊上床,也許夢中還在解著數學題。一切時間他幾乎全部用在學習上了。馮長根像海綿一樣,不聲不響,不知疲倦地吮吸著知識的瓊漿。
“我碰到了許許多多困難。我甚至感到很吃力,人也很累,確實有一種堅持不下去的感覺。那時候,是在農村學習的毛澤東辯證法幫了我的忙。辯證法中有一條‘事物總是要變化的’。就是說,眼下落后不用怕,這種狀況是可以改變的。我反復琢磨這句話,增強了信心,相信自己能學好每一門課,能當好一名大學生。”
1978年,馮長根以優異成績考上了 “文革”后的第一屆研究生,并順利地通過了留學外語考試,遠赴英國,開始了自己的留學生涯。26歲的馮長根開始做起了“博士夢”。半年的語言訓練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馮長根來到利茲大學。面對繁重的研究生課程,他沒有絲毫怯懦更沒有不安,而是迅速進入了一種高度亢奮、投入的狀態。
他在實驗室和計算機中心經常干到深夜,有時直至凌晨兩三點鐘?;氐綄嬍矣掷в掷?,感覺餓了就喝一杯冷水上床睡覺, 第二天起來照樣研究。馮長根的導師之一就是物理化學系主任、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彼得·格雷教授。他十分喜歡這個中國學生,因為他發覺馮長根刻苦好學。1980年的圣誕節前夜,格雷教授攜夫人開車經過實驗室,見到實驗室還有燈光,他自豪地對夫人說:“看,這就是我的中國學生 Mr.馮,他的勤奮精神使我感到慚愧?!?/p>
格雷教授還說過:“馮已經把整個身心獻給科學了??吹剿@個樣子,我想,中國的強大是不成問題的?!?/p>
經過幾年研究,馮長根關于熱爆炸理論的前沿課題已取得了顯著進展,他的畢業論文獲得了該年學校最佳物理化學博士論文獎。
1983年12月,博士論文答辯一結束,馮長根帶著4箱學術資料,按原來的安排登機回國。
“一代人有—代人的使命。我們這代人的使命就是要縮小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外國再好,也是別人的家,不是我的家。俗話說:涼亭雖好,終非久留之地。雖然我在英國利茲大學實現了‘博士夢’,但是我還要實現我的‘科學夢’,我的‘科學夢’在中國。”
“科學夢”圓在祖國
馮長根回到北京理工大學力學工程系,成為一名普通教師。這一年他正值而立之年?;貒蟮鸟T長根懷著強烈的工作興趣,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周要上十幾節課。對此他不僅不覺得累,相反在忙碌中倍感充實?!捌鋵崳]有人分配我做這些工作,都是我主動爭取的。工作的確辛苦,但我沒有感覺苦。因為這就是我的理想、我的科學夢。”回憶當年,馮長根樸實依舊。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開始拿起筆來撰寫自己的研究成果。1985年初,他的著作《熱爆炸理論 》完成,先是作為研究生教材,后來又在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在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評獎中榮獲一等獎。這是中國人寫的第一部系統介紹熱爆炸理論、放熱反應及臨界性質的理論書籍。
馮長根在他的《熱爆炸理論》著作中,以富有邏輯美的數學方法解決了若干世紀困擾著研究燃燒問題科學家們的疑惑,在這個領域里,他代表了中國人的光榮。
接下來,馮長根的第二部著作《熱點火理論 》也于1991年由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他的這部著作再度榮獲了第六屆中國圖書獎二等獎。
回國以來,作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始終如一名不知疲倦的戰士,辛勤耕耘,碩果累累,除了以上提到的兩部專著外,馮長根還在“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技術”研究中,解決了火災、爆炸事故傷害模型和事故嚴重度估計方法的關鍵技術,被評為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并獲勞動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馮長根及他的學科組在環境材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離子交換纖維”項目已轉化為一個大規模投資的工業應用項目,在廣西桂林建立了新技術產業基地。馮長根研究的技術,適用于軍事、工業、農業、航天、采礦、消防等許多方面。是他,把我國這一領域的 理論研究推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強國夢”圓在明天
馮長根像老一輩科學家那樣,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從未奢望功名,只求無悔一生。然而在科教興國的時代,他的才華和責任感被社會看重和認可,他也被委以重任。1999年,他擔任了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2001年調任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工作者,不僅在科研、教學上負有責任,對社會也負有責任。對社會盡責,是一個科技工作者完整人生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太多的疑慮,馮長根坦然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
機遇從來與挑戰并存。人生會有許多機遇,同時也勢必接受命運之神的種種挑戰。經驗告訴他,任何時候都要學會迎接挑戰!
馮長根是科學家,他有科學家嚴謹求實的作風和敏銳智慧的頭腦,馮長根還是組織家,他具有從善如流、博采眾長的組織者才華。他目前主要的工作是,推動科協的學術交流活動和管理全國190多個學會。僅2006年,中國科協這個系統就舉行了2.6萬多次學術交流活動,平均每天71次;直接由科協管理的期刊就有400多個。
如何使中國科協下屬的190個分會凝聚力更強,學術性更強,馮長根提出了:加強組織建設、加強學術建設、加強理論建設。對于如何以理論指導工作,他更進一步提出:同行認可價值體系和社團認可價值體系。中國要從科技大國走向科技強國,必須有一批一流的被國際科技社團界認可的社團,科技社團建設中“價值體系”的完善和發展顯得尤為關鍵。 同時他認為沒有理論指導,工作怎么能做好呢!他反復宣傳自己的觀點,同時他要求努力擴大非物質性科研成果,即多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他任社長和主編的中國科協機關學術刊物《科技導報》的目標是:辦成中國的Science和Nature。他還擔任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常務副會長,為留學人員做了大量的組織工作……
馮長根把工作當做課題來“研究”。他的想法很單純,在工作范圍內,盡量利用各種資源為科技界服好務。他還繼續帶著研究生。他的理工大學的同事說,他通常是利用周六或周日回來指導研究生;學?;蛳道镉谢顒?,只要他有時間,必定回校參加。他依然隨和平易,依然是他們中間的一員,他自己不當外人,別人也沒有感覺他與過去有什么不同……
他的同事還說,馮長根的“科學夢”在他的學生身上延續,在他的新工作平臺上擴展!他培養的學生中,共有74名博士,其中11位已擔任博士生導師、10位任教授、23位任副教授,還有12位成為科技型企業家,而這些人才正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
馮長根的“科學夢”就是“強國夢”,國家科技真正進步了,他的夢也就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