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稀缺的,但一定不是成功者偶然的獲取;成功往往體現在個體,但每一個成功個案的背后,一定是成功者在其豐富人生中汲取多元智慧的集合。

性格的河流規劃著命運的走向
已過花甲的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會長聶梅生,外表仍然纖秀,講話時聲音柔婉,有著典型南方水土滋養的女人感覺。
聶梅生在大連那個天藍藍海藍藍的濱海城市長大。
父母是大連理工大學的教授,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家里的女孩中她最小。
中學時的聶梅生學習成績優秀,考上清華就是佐證。而選擇清華也寄托了聶家父母的心愿。這對夫婦出于對自己專業和對女兒的雙重摯愛,一定要求聶梅生要學理工科,并且目標是考到北京,考進清華大學。
1962年,聶梅生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給排水專業。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是這所大學給予學子們和未來社會中堅們的基本訓誡和滋養,而性格潛伏在一個人骨子里,是屬于原生態的一種生理和心理的綜合架構。
聶梅生的性格中,有著養育她的大連地域水天一色的活潑與秀美;有著知識分子家庭的遺傳基因賦予她對理性與嚴謹的固守;有著運動——這種用大腦統帥肢體和諧地挑戰體能極限,并通過超越別人最終超越自己的方式,給予其原生態性格中意志、耐力、堅持、堅韌、創造的補充;有著優秀大學的歷史人文傳承給她對一切事物的本質性把握和趨勢性前瞻的能力。
在這樣性格的河流里,一個人命運的船,其起程與遠航應該有所注定。
知識的力量鍛造了遠航的“鈦金”櫓槳
從山海關外進京的聶梅生,清華畢業后一路向西向南去了成都,在建設部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院,從做技術員到工程師到副院長。18年間,她所主持和領導的科研項目與攻關技術,在國內外獲獎多個;發表與所做項目相關的學術論文數十篇;因此而獲得的學術頭銜,從國內著名大學到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相繼頒發了多個。
這種專業歷練,使聶梅生后來成為官員后仍然保持著專家的本色;從官員的位子上轉身成為一個行業組織的管理者后,仍然保留了專業理論與宏觀視野相結合的學者風范。
1984-1986年,聶梅生由國家公派到美國倫塞利爾理工學院做訪問學者。

在美國,不論是在課題研究的專業方向還是專業以外,聶梅生都深深感受到了科學的腳步把人類在同一個生存時段內拉開的距離。
聶梅生看到了美國城市百多年來規劃與建設的成就,中國的城市建設在未來的起步中該有哪些借鑒和參照?她看到了美國東部一些城市高層高密度建筑的規模性建設,這可能是引發其十幾年后對中國住宅標準工業化、產業化推動的最初思考;她還看到了在美國那么土地遼闊、資源富有、生產力先進的國家,城市建設仍然堅持生態的、綠色的、資源保護與有效使用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人居環境位居全球前列。由此想到美國在尊重生態環境、節約能源的建筑設計與建筑技術方面的先進經驗,一定是彌補我們國家自身資源與生產力條件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最優選擇。
這或許是聶梅生在回國后至今的20多年間,把推行綠色建筑從標準到實施,從項目研究到示范工程,在一條自己認準認定對國家對民族發展有益的路上堅持不懈走到底的直接動因。
1994年,聶梅生擔任建設部科學技術司司長。
聶梅生性格中創造性的一面,使她對知識的更新不斷提出要求。
學給排水專業在建筑的工程技術層面,但領航建筑與房地產領域的,不管是在建設部科技司任司長,還是創建并出任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會長,包括近兩年來聶梅生所涉獵的中國不動產金融,她都在將自己對這個世界在不同軌道上運行的認知疆域做從容擴展。當然,她自身的特質決定了其學習方法的快速有效;她向各類專家虛心求教的學習態度,也使她每一次的學習起點,幾乎都是從各個專業的巨人肩上起步。
聶梅生從大連的知識家庭走來,從清華園走來,從建設部西南設計院走來,從美國倫塞利爾理工學院走來,從建設部科技司走來,從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走來。所有經歷,都給予了她學習與再學習的機會,是這些機會中的精彩內容,鍛造了她在生命遠航中手里緊握的“鈦金”櫓槳。
經歷的財富積累著富有的人生
聶梅生被調任建設部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
國家部委的平臺與司長的崗位,使聶梅生有更多機會了解國內外大量或者說超大量的行業信息,也使她思考問題、判斷問題擁有了更宏觀的角度。她在這段工作經歷里,給予中國建筑與房地產領域的貢獻之一,就是主持和推動了中國住宅產業化建設。
如果說為滿足居住者需求,提高住宅建設的綜合質量,實現住宅發展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最大化,是中國住宅產業現代化的理論指導,那么,把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住宅成套技術作為重點,逐步建立和完善住宅技術體系的“國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就是在這個理論框架下實操的案例。
今天,住宅產業現代化已成為行業品牌,具有新技術、新成果的住宅產業化大型項目與技術展覽,每年都在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的主持下舉辦。“國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自1999年啟動以來,已有分布在19個省市自治區的55個居住小區被列為康居示范。
2006年,她撰寫了《住宅產業化路在何方——中國住宅產業化十周年思考》的文章,為這10年的推動過程和作為中國住宅產業化航道上“船長”的心路歷程,做出了遠見卓識的概括:“要發展住宅產業化,標準化是準繩,科技進步是動力,通用化是前提,工業化生產是基礎,提高住宅質量和勞動生產率是目的。全過程的住宅產業化正如遠航一樣是需要時間來實現的,我國的住宅產業化已經到了市場化的起點上,但這將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歷史過程,并與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緊密相連。”
退休不停步,執著推進生態住宅夢
2001年,到了退休年齡的聶梅生,告別了她在國家部委的一份職業,但無法告別的,是她對自己熟知的一個領域、一個行業孜孜不倦的工作熱忱。
聶梅生2001年創建“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并擔任會長,至今,商會作為在中國居四大支柱產業之首的房地產業界中的非政府機構,和這個年輕的領域一起跌宕起伏,又走過了近8年不平凡的道路。作為一個行業的回望,商會從33名初創成員,經過幾年的成長,現今擁有了5000多會員,并且涵蓋了開發企業、部品供應企業、規劃設計企業和金融企業在內的產業鏈上將近十幾個專業,搭建了會員間更專業化、更市場化的寬闊合作平臺;作為聶梅生本人,商會在業界的聲譽和她自己在業界以及日漸跨領域、跨國度的知名度,完成了她從政府官員到一個行業領袖的美麗轉身。
無論在建設部還是在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聶梅生始終執著于生態住宅與綠色技術的推廣,這種執著,不要說在業內,在全國也是唯一。
因為在諸多次國際范圍的合作與交流中,聶梅生看到了自己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資源節約與再利用方面的巨大差距。她也知道,造成這個市場的混亂,是因為缺乏宏觀層面決策意義上的戰略規劃,缺乏中觀層面的行政與專業管理,缺乏微觀層面的設計與技術標準。
她務實地選擇了微觀操作,以做標準、用標準引領行業,從而達到規范綠建市場有序發展的目的。
與聶梅生志同道合的,還有清華大學的秦佑國、江億兩位教授級綠建專家,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張慶風主任等一批熱心中國生態建筑的仁人志士。他們還稱不上是中國當代綠色建筑的先驅,但他們確實腳踏實地的,以自己的學識、經驗和滿腔熱忱,為一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引領航程。《中國生態住區技術評估手冊》,作為生態住區(住宅)的評估體系和評估方法,在他們的群體智慧中問世,現流通于市場的版本,已經第四次修訂出版。以此為依據,在全國推廣的示范項目近30個。
當然,與美國LEED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德國生態建筑導則LNB、英國BREEAM評估體系、澳大利亞建筑環境評價體系NABERS、加拿大GBTools、法國ESCALE、日本CASBEE等發達國家的同類標準相比較,他們的前行一定都是我們的寶貴借鑒。但《中國生態住區技術評估手冊》,一定是根據中國生態住宅實踐和世界技術最新進展制定的,它是中國的“LEED”,是中國的綠標,也成為了政府管理部門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依據。
成功者的功績,輸出智慧創造公共收獲
怎樣界定和評價一個人的成功?可能有多種版本。
我們更希望是這樣一種歸納:成功是一種創造和輸出的情懷。
聶梅生的成功,可能還不僅僅在于她做官員位高到某個級別;不僅僅在于她把一個住宅產業在10年間推出多少康居示范工程;不僅僅在于她把中國綠色建筑的標準首次貢獻給業界的前行者;而最重要的是,她把一個非政府組織(NGO)——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做成了一面行業的旗幟。
一位行業專家這樣評價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它目前在行業中起到了融合和提升的作用。首先它代表行業在政府制定政策的部門之間架起了通暢的溝通和建議的渠道。針對這幾年房地產政策出臺,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給予了及時地溝通、傳達、建言和推廣,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卓有成效。其次,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積極推動房地產行業綠色科技建筑的標準,把科技和生態的標準在行業中大力推廣,成績斐然。
商會的成功并非不可以拷貝,因為在它走過的近8年時間里,做過的都是雖然前沿但很務實的工作。
聶梅生的成功取決于她的個人特質,寫實也寫意。工筆勾畫的是在這個社會大變革的進程中,其個體及其影響的群體運動軌跡;潑墨而成的是她智慧的能量在生命年輪中的精彩綻放。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路上,布滿了不同時代成功者清晰可見的足跡。其實,成功者的最大功績,就是集合與輸出人類的所有智慧,去創造新的公共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