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與“小白”
旅美畫家白敬周先生為“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的救災軍人的造像《生命時速》和《孩子不哭》,最近經《人民日報》等首都幾家媒體報道后,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白敬周說,地震中軍人所表現出的吃苦耐勞的忘我精神,令他感動不已。感動和激情使他拿起畫筆,為新時期可敬可愛的人造像。他說,《生命時速》是獻給在抗震救災中做出卓越貢獻的當代軍人的一座“心中的紀念碑”。

今年4月,在中國畫壇缺席近30年的白敬周先生剛剛從海外歸來。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國家公派到美國的第一批油畫研究生,是享譽國內外的油畫大家,被美國評論界譽為“世界肖像畫的翹楚”。出國前,他在國內畫界就有一定的影響,著名畫家王懷慶說,許多人尊稱白敬周為“白大師”,而我們卻叫他“小白”,從青年時起,一直叫到今日他已是天命之年。因高超的技藝,他得其“大”,又因人品的謙和與平易而獲其“小”。
白敬周先生1946年出生于甘肅蘭州,1966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7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成為“文革”后中央美術學院的第一屆研究生。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白敬周的連環畫作品《最后一課》和《藤野先生》就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因其精湛的素描造詣,蜚聲畫壇,有口皆碑,仰慕者接踵而至,拜其為師。如今不少知名藝術家,當年都是臨摹他的素描起步邁入藝術殿堂的。陳逸飛也因佩服其素描功底,曾推薦優秀學生跟隨白先生學習。
1982年,35歲的白敬周考取美國南伊利諾州大學油畫系研究生,成為“文革”后我國第一批公派留美的藝術類研究生。第一次上課,他對肖像藝術深刻的感悟力和準確的表現力,令導師震驚。導師主動邀其為該校歷任校長畫肖像,并免去他在校期間一切費用。
早在90年代初,他的作品就成了美國上流社會收藏的目標,眾多名人排隊預約畫肖像。截至目前,他有近500幅作品被美國、法國、日本、英國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社會名流、政界要員以及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紐約肖像畫廊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劍橋藝術館、舊金山沃波爾畫廊等收藏。紐約肖像畫廊經紀人瑪麗安·麥肯尼這樣評論他:“當我第一次看到白敬周時,對他在肖像畫藝術方面的杰出才能與精湛繪畫技巧大為吃驚。顯而易見,他是一位天才畫家……他的每一幅肖像畫都具有人的溫情與真實,以至每一位收藏家都非常滿意他的作品。”
對藝術充滿了真誠
他對藝術的真誠是少有的。觀其作品,一種不事張揚,卻內斂有力,頗具內涵的品格,在國內畫壇并不多見。白敬周的作品流露出強烈的時代氣息,讓人感悟到一種大美境界,感悟到生命的高貴,它能陶冶人的性情,激發人崇尚真,善,美。
在白敬周先生的性格中,有頗似羅丹的一面,他很少品評自己的作品,而只是潛心作畫,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毫不矯揉造作地融進畫面。他手中的調色板,被賦予了生命的激情和豐富色彩。欣賞他的畫作后,閉目回味,仍能體悟到恬靜自然、高貴典雅的余韻。他的油畫藝術,蘊涵著中國的美學精神和西方的審美趣味,超越了地域界限,具有普遍的人文價值。如他的油畫《小提琴家》,造型高度概括、洗練,人物的神態、動作與環境渾然一體、自然質樸,毫無雕琢、矯飾之氣。著名畫家陳丹青看了曾不無調侃地對白敬周說,“你畫的女孩子(指小提琴家)就像在和你談戀愛一樣”,的確,白氏筆下的人物,特別是女性,眼睛里總是充滿激情和溫馨。
縝密構思、嚴謹寫實,神韻超然,是白敬周藝術風格的鮮明特征。他有著西方藝術和中國傳統藝術功底,其寫實風格,遠遠超越了復制自然,超越了把主題歸屬于簡單地再現,而處處浸潤著中國人文美感,使東西方精神達到完美結合。例如,在《飛天女兒》中,凝重與輕快、平穩與流動,天上與地下,歷史與今天、夢幻與現實極其自然地融為一體,把古人、今人對美的追求、對自由與美好的渴望都表達了出來。
透過白敬周的作品,便能體會到他的藝術修養。人與自然,在白敬周的筆下煥發著異樣的神采,平靜中透著生機,生命中蘊涵著哲理。無論是人物還是景物,都呈現出一種靜謐之美與和諧之美。在繼承傳統方面,他既尊重西方古典主義法則,又大膽引進了現代意識。白敬周說,他最喜愛法國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然而他也非常欣賞現代藝術家弗羅伊德。他的這種品位和取向,正好說明了他的畫為什么不僅唯美,而且深刻。白敬周曾應邀為美國一位已故著名歌劇演員畫肖像。當肖像畫到一半時,這位歌劇演員的遺孀來到他的畫室,看到還未最后完成的丈夫肖像,眼淚“嘩”地流了下來,激動地說:“是他!是他!”他的肖像畫,能有如此強烈的感染力,是因為真正達到了“神形兼備”的境界。
白敬周先生有一幅尺寸不大的作品,題為“少女的祈禱”,2000年在美國加州一個叫“新文藝復興”的年度評獎中獲獎,并在隨后的拍賣中售出。在預展中,當一群收藏家圍繞著此幅作品議論紛紛時,畫廊經理伯爾尼站在后面說道:“他是用心在作畫!”(He paints with heart!)的確一語中的,此言高度概括了畫家及其作品的特征,它貫穿于畫家幾十年的藝術創作中。
把自己的感動畫出來
一個性情中人,一個慣于用“心”作畫的畫家,不可能對身邊發生的事情無動于衷。今年4月底,剛剛從美國探親回來不久的白敬周便趕上了四川汶川百年一遇的大地震。通過收看大量的新聞報道,畫家感同身受地了解到災情的慘重與營救的悲壯,在整個5月中下旬,他幾乎每天都會被電視直播中的某些鏡頭感動得落淚。然而畫家此時并沒有動手去表現這一題材,因為擔心繪畫無法與新聞照片的紀實性與可信性匹敵。但是,詩可言志,畫能抒情,白敬周找到了一個切入點,從“情”字入手,把自己的感動畫出來!《孩子不哭》一畫的構思就是從感動油然而生的。他說,通過這幅畫,想要表現的是一股富有同情心的強大力量。當你設想自己或你的親人,就是那個埋在廢墟下一息尚存的生命,子弟兵伸出的援手,會永遠銘刻在你的心里。而戰士們因不忍看見被救的幸存者不得不截肢,扭過頭去流淚,我們知道那不是懦弱,而是堅強。
《生命時速》則把災區無處不有的迷彩服、直升機、擔架、吊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蕩氣回腸的營救畫卷。世界各國在戰爭或災難過后,都有為該事件或事件中的英雄樹碑立傳的傳統。該畫也沿用了紀念碑常見的三角形,即金字塔形,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這次可歌可泣的大救援行動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永遠定格,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回顧白敬周先生的藝術歷程,我感到,在他身上一以貫之的是他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敬。正如畫家王懷慶所說:“瀏覽他的作品,無論是燈下溫情的少女,氣宇軒昂的名角,還是溫文爾雅的醫生,自信的藝術經紀人,無不體現了人的生命價值和精神指向。”“對于人的關注,對于人的理解,對于人的思考與描繪,已成為他的特長與定式。”正是這種特質,使白敬周成功地完成了兩幅以賑災為題材的油畫,這是水到渠成,厚積薄發。
正如白敬周先生自己所言,他畫的是自己的感動,相信出自靈魂的也一定能進入靈魂。而無數觀眾的感動,則是對藝術家創作激情的最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