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銀行挨“罵”是十分罕見的事。而這么久、這么多人在“罵”,這么多銀行挨“罵”。更是前所未有。如果不具體糾纏于其中的是與非,那么只能說,這世道是真的變了。換句話說,在銀行被推向商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社會化這條道上后,挨罵就注定是遲早的事,而且或許會成為常態。
這次,為銀行惹禍的是理財產品。在中國,銀行理財發展也才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這個新興市場的前景看好但現實難免有不盡如人意處,需要有相對寬容的輿論環境和多方扶持的生態環境。作為未來家庭理財的主要方式,銀行理財更需要投資者、大眾、媒體的理解和支持。但現實是,自去年底至今,銀行理財產品的負面新聞就接連不斷:零收益、負收益、信息不透明、誤導投資者……從網上到網下,由質疑到拷問,竟至成為公共事件,銀行理財產品居然被投資者、大眾、財經媒體集體“唱空”。
“收益門”事件愈演愈烈,凸顯了中國銀行理財生態的整體脆弱——不成熟的銀行理財產品、不成熟的理財監管、不成熟的投資者和不成熟的財經媒體。平心而論,輿論發端并非空穴來風,但輿論的批評監督并非棒殺,在輿論不斷被渲染、放大之后,輿論背離了初衷,甚至有可能淪為集體渲泄的情緒鬧劇。如何辯證地看待銀行理財產品的現狀?怎樣理性、建設性地推進銀行理財的成長、發展?這些遠比銀行理財產品的爭辯、糾纏要有意義得多。作為輿論推手的財經媒體,在質問“賣者有責”的同時,也不應該忽略為銀行理財正確導向的責任。
耐人尋味的是“收益門”事件演變中的學界作為。我們不懷疑來自科研機構以及相關院校報告的專業性和學術水準,應該說,正是這些適時推出的報告提升了銀行理財“口水戰”的精準程度和殺傷力。然而,我們不應該忽略這些科研院所爭搶銀行理財第三方評估“話語權”的內在動力。
銀行理財“收益門”事件所涉是非,盡管銀行存在過失卻也有不少委屈,可面對一邊倒式的輿論壓力,當事銀行高層居然集體選擇了沉默,除了來自基層的零星爭辯,銀行此次危機處理乏善可陳。也就是說,銀行理財產品負面新聞曝光了銀行理財產品設計與產品營銷中存在的問題,而負面新聞演變成為公共事件,則暴露了銀行在品牌傳播和公共關系管理上的短板。這表明,銀行理財要真正成為未來家庭理財的主流取向,自身還真有許多功課要補。
“收益門”事件是雄心勃勃起跑的中國銀行理財首次遭遇信任危機,作為一種標志性的事件,它注定會豐富成長中的中國銀行理財的記憶。而由此浮出水面的諸多問題如果能夠引起事涉多方的重視和改善,那么銀行理財的再度起跑就沒有理由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