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
IFC發布《2008中國營商環境報告》
中國營商環境改革位居全球前10名
4月22日,世界銀行集團成員之一國際金融公司(IFC)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在北京共同發布了第一份《中國營商環境報告》。報告表明,中國各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推進商業規制的改革,以為私營部門的發展提供更便利的營商環境。中國在營商環境改革方面位居全球前10名。
營商環境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政府執行中央法律法規的效率和創新能力。經過對30座主要城市經營私有企業的便利程度進行調查后,《報告》分析認為,盡管各城市的表現存在較大差異,但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全國各地都有創新。雖然沿海和南方地區普遍實施了較多的改革,但西部的一些城市如重慶和成都,也試點了多項經濟措施,在營商環境改革方面名列前茅。2006年至2007年初,全國各地共出臺了約53項改革措施。有效實施營商環境改革的一些地區成功地吸引了國內外的新增投資。
該項研究衡量了四個關鍵指標:開辦企業、登記物權、獲取信貸(設立和登記抵押物)和強制執行合同。《報告》指出,這些指標雖然不能反映地方投資環境的所有方面,但它們提供了可供比較的依據,并為被調查的城市提供了基準參照標準,各城市可以在此基礎上實施和展示今后的改革措施。《報告》認為,通過借鑒國內其他多個城市正在進行的改革實踐,中國所有城市的營商環境都能在多個方面得到改善。《報告》指出,如果將中國各地的最佳實踐都集合起來,中國的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將由第83位上升到第67位。
此外,在世界銀行集團發表的分析178個經濟體營商便利度的年度報告《2008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在營商環境改革方面排在東亞地區首位,居全球前10名。
IT
中國網民達2.21億全球居首
截至2月份,我國網民數達2.21億人,超過美國居全球首位。在2007年底,這一數字為2.1億人。
據了解,今年在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的同時,將不斷改善我國互聯網發展環境。完善互聯網管理的基礎保障工作,建立互聯網發展與安全保障相結合的管理機制,解決互聯網骨干網網間互聯管理的問題。
目前,網絡電話(VOIP)、“點對點”網絡技術(P2P)、通過IP寬帶網傳送的電視類業務(IPTV)、即時通信、搜索引擎等新技術新業務的出現,對互聯網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據統計,盡管我國網民數的增長使得互聯網普及率大大提高,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投海外投資規模擴大至900億美元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高西慶在北京向西方銀行家表示,中國2000億美元的主權財富基金目前擁有900億美元資金,用于投資海外資產,較以往增逾30%。
另據商務部網站消息,中國計劃通過購買英國石油公司股權來實施其參股境外能源類公司戰略。
此前,中國投資公司已購入了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澳大利亞力拓礦業公司的部分股份。國際能源專家稱,鑒于高企的油價,對大型石油公司的投資浪潮可能剛剛開始。但這種投資行為不應引起政治上的憂慮,中國公司不會企圖通過參股來達到控制英國石油公司的目的。同時,《每日電訊》援引銀行界未透漏姓名人士的話說,英國有關當局密切關注參股英國石油公司一事。
隨著主權基金公司影響的不斷提升,歐美等國擔心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會通過主權基金對本國施加政治上的影響,因此呼吁增加主權基金的透明度。中國投資公司總經理白曉晴14日在巴黎舉行的“中國一新投資者”經濟研討會上保證,中國主權基金的投資立足長期和穩定。
一季中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18.5%
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據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區、市)6.8萬戶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長1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1%,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3個百分點。
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人均608元,同比增長16.9%。其中,農民務工收入人均355元,增長19.8%。在務工收入中,本地務工收入人均123元,增長21.0%;外出務工收入人均232元,增長19.0%。
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收入人均555元,同比增長20.4%。其中,出售種植業產品的收入人均284元,增長13.8%;出售林產品的收入人均13元,增長7.2%;出售牧業產品的收入人均236元,增長30.7%;出售漁業產品的收入人均22元,增長10.7%。
農民家庭二、三產業生產經營收入人均182元,同比增長8.9%。其中,工業收入人均37元,增長2.1%;建筑業收入人均24元,增長9.3%;第三產業收入人均121元,增長11.1%。
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人均47元,增長275%;轉移性收入人均89元,增長41.3%。
綜合
商務部發布2008年度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
為幫助我國企業、行業中介組織更好地了解我國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和投資政策、制度的發展,客觀認識和熟悉國際市場環境,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競爭,自2003年起,商務部每年發布《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2008年《報告》是商務部發布的第6期報告,共介紹了我18個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投資環境。2007年,我國對上述貿易伙伴的出口額約占我出口總額的66%。
2008年《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我國與有關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投資概況;有關貿易伙伴的貿易投資管理體制及其在2007年度的發展;有關貿易伙伴的貿易和投資壁壘情況及中國政府開展的交涉工作。
發布年度《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是商務部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今后,商務部將繼續調整《報告》涉及的貿易伙伴并充實相關內容,使之成南我國企業了解海外貿易投資環境、防范貿易風險的重要參考工具。同時,幫助廣大企業和有關行業中介組織提高對貿易壁壘的認識,準確地向商務部反映在國外市場上遭遇的壁壘情況,并充分利用貿易壁壘調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專家預計2010年環渤海經濟將占中國GDP三成
由南開大學教授周立群主持編纂的中國首部環渤海“藍皮書”——《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08)》日前出版。報告預測,2010年環渤海地區占中國GDP的比重將提高到30%,經濟總量將達到8.72萬億元人民幣。
藍皮書指出,繼20世紀80年代的珠三角、90年代的長三角之后,環渤海地區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的第三增長極。進人21世紀,隨著中國區域經濟重心向北轉移,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性逐步顯現出來。環渤海經濟圈是自發形成并呈崛起之勢的經濟圈,它不是在中央政府的行政干預下催生的產物,而是經濟發展內在要求與自然走向的必然結果。
藍皮書分析,從經濟總量看,環渤海經濟圈經濟增量穩步提升。在全國的比重增加。2006年環渤海五省市(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的地區生產總值達54775.4億元,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6.16%,接近于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總和,這三大經濟區的發展速度均要遠高于全國的平均經濟增長速度。數據表明,環渤海區域已經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一樣成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極”,它不僅是三北地區發展的引擎,更是東北亞地區國際經濟合作的前沿。
會議動態
2008知識產權中國企業法律保障高峰論壇舉行
由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辦公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法研究會、法制日報《法人》雜志聯合主辦的“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與知識產權制度完善”國際研討會暨中國企業法律保障高峰論壇4月19日至2019在武漢舉行。 中國知識產權領域的各項建設正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借此大會,國內很多專家想盡可能多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而國外專家則需要學習和分享經驗同步進行。
據了解,會議吸引了一些如巴斯夫、拜爾斯道夫、高通、保樂力、騰訊、百度、中國人保、泰康人壽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品牌保護部門或法務部門的負責人到場“取經”。
作為東道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吳漢東的發言簡短,卻帶來了令人興奮的消息: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原則通過,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重要歷史時期。即關鍵發展期和戰略主動期。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先后制定了商標法、著作權法等四部相關法律和十八部相關法規,相繼加入了《專利合作條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等國際公約。僅僅二十多年,我國知識產權領域實現了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從本土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轉變。
“在國際上,中國應信守國際承諾,遵守國際公約,確保國內知識產權立法達到國際公法所規定的最低保護標準;在國內,應緊密結合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建立一個以知識產權為導向的政府公共政策體系。”吳漢東說,“基于當今國際科技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創新國家的發展經驗,中國將會有效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以此作為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實現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政策抉擇。”
與吳漢東的簡明扼要不同,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胡淑珠在主持人兩度“舉牌”后依然在“堅持”。
會上有法官提出,為有效保障執法統一。避免不同審判組織就同一法律關系和相同案件在法律適用上的不同認識等,應考慮建立知識產權立體審判模式,即組建專門審判知識產權案件的法庭。
對此,胡淑珠持否定態度。她認為上述模式在現行體制下存在障礙,不但缺乏法律依據,而且也難以協調三大訴訟程序。
胡淑珠呼吁應當停止目前個別法院正在進行的“知識產權立體審判模式”的試點活動,因為“司法體制的改革只能自上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