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門”事件全過程中,銀監會的應對委實讓人拍案叫好。
當銀行理財產品負面新聞接二連三被報道出來時,銀監會沒有急于站臺護短,但明示監管層正在關注此事,在第一時間向社會釋放這一信號。即使輿論劍鋒頻涉監管,銀監會依然保持開放的心態,耐心傾聽,冷靜觀察,讓緊繃的輿論有了必要的渲泄和釋放。
而在輿論開始升級而當事銀行高層集體選擇沉默時,銀監會就果敢站出來,直面問題,答疑解惑。實事求是,積極導向。
與此同時,對輿論熱議的銀行在理財與銀行理財監管規范確實存在的問題,銀監會不偏袒不諉過,整改承諾堅定有力,相關舉措迅速到位。
應該說,銀監會的這一系列作為既對極端的公眾情緒給予了一定的安撫,又提升了市場的信心;既為愈演愈烈的輿情“軟著陸”營造了必要的溝通管道,又對愈來愈偏激的輿論適時予以理性導向;既是對銀行理財“投資門”事件必不可少的回應,又不露聲色地為投資者、銀行、財經媒體“補課”。
李伏安答疑解惑有理有節
代表銀監會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門”首次正面回應的是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李伏安。
就如何看待日前銀行理財產品集中出現收益問題,李伏安指出,理財最近成為多方關注的熱點,全民理財的意識日益加強。但是,這個市場剛發展不久,還需要有一個培育和發展的過程。大家一定要對理財市場未來發展有一個長遠的判斷。例如大家討論較大的銀行QDII理財產品收益問題。實際上,銀行QDII理財產品推出只有半年,正好趕上當前全球的震蕩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這類產品又不可能不去海外投資,那么,本身在半年時間內,要跑贏市場就很不容易。當市場本身是負收益的時候,所謂“零收益”,也就是保證本金安全。相當于已經抵御市場風險了。另外,投資者需要區分銀行理財產品與銀行存款的收益判斷標準。判斷理財產品是盈利還是虧損,應該跟同類的資本市場標桿產品相比較。如果在市場大規模虧損的情況下,產品是零收益但起碼保本,那么這款產品就算比較好的。所有的金融產品一定不是簡單地靠利率或者資本回報率來算的,一定是按市場表現來計算的。
針對不少投資者目前還認識不到銀行理財是有風險,不能接受一些產品的收益風險這類問題,李伏安說,銀監會從去年就宣傳:不能把銀行理財產品當作存款,不能把別人說好就當作自己適合,不能把預期收益率當作實際收益率。實際上,當市場不發生問題和風險的時候,對投資者宣傳注意產品風險等道理,投資者較難接受。只有當風險發生時,再對投資者講這些,他們才能聽進去。作為銀監會來說,監管當局的目的就是盡量減少大家學習的成本和代價。
至于對中資銀行海外投資能力和QDII開放時機的問題,李伏安旗幟鮮明。他說,國家的政策是鼓勵投資者去境外投資,這從大的方針來看絕對是正確的。中國的投資者要想分散風險、平衡收益,人民幣本身要發展走向國際化,就一定要鼓勵大家、引導大家到境外去投資,這是基本前提。就算今天不開放這個市場,擋住了少數人受損失的風險,從長遠看,這樣必定會阻止銀行、阻止中國的銀行業為老百姓提供新服務的一個發展通道,并會使得整個社會大眾享受的金融服務、社會福利水平始終提不上去。這是更大的損失。
當問道目前銀行是否在理財產品設計、促銷過程中過度強調收益,對風險輕描淡寫,一味追求業績目標的現象時,李伏安的態度相當堅決。他說:“在去年銀監會與香港銀行學會合辦的商業銀行理財來務研討會上,我曾指出,銀行銷售理財產品不能像在超市賣生活用品一樣,由老百姓自取;而是應當像在藥店里賣藥那樣,有些藥品要按處方才能銷售的,不是個人想買就買的。這是銀監會長期堅持的觀點。”而就大家普遍質疑的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復雜,產品信息不透明的問題,他強調指出,在理財產品合同內容文本上,一定要用專業的、法律的語言來寫。就算用大白話翻譯出來,也不能很準確地表達產品的專業內容和涵義。但銀監會對銀行強調,理財產品銷售一定要有專門訓練過的銷售人員,一定要有專業人員,用專業知識和專業表述方法向客戶做通俗解釋。不過,他補充了商業銀行的商業機密的顧慮:“銀行理財產品有些標的物不透明,這里存在商業運作、商業機密、商業差異化的問題。如果銀監會規定得過死,銀行就體現不出商業差異化來。”
銀監會承諾規范監管堅定有力
目前,適用于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規范有兩個,即銀監會2005年發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針對現在出現的銀行理財問題,銀監會正在研究調整措施,重新擬定的監管規范將更有針對性和操作性。
針對現在存在的銀行理財產品營銷不當和信息披露不全面問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監管部門有必要在銀行理財產品的產品發布和信息披露方面進行規范,有些方面甚至需要提出標準化的要求。
北京博融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宋崇宇亦稱,監管部門對于銀行告知義務的范圍規定不夠明確,希望銀監會細化相關條款,特別是涉及告知義務的條款,目前強制性告知義務太少了。
針對銀行對理財產品風險提示不到位的現象,銀監會表示,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時要根據風險等級因人而異,賣錯了要受罰。打個比方,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分為五檔,把產品的風險程度分為五檔,你把一個高風險的五檔產品,賣給了一個低風險承受能力的二檔客戶,這就違背了適當性原則。
銀監會指出,銀行理財產品所可能出現的風險不能僅僅“買者自負”,更要“賣者有責”。銀行不能把一些不保本的高風險產品賣給財務狀況較差,沒有持續收入能力的弱勢群體。如果客戶執意購買,銀監會甚至要求客戶在簽約時要手抄標準的風險提示語,以示風險自負。如果銀行在沒有進行客戶風險評估和風險提示的情況下進行了不當銷售,則要面臨銀監會的嚴肅處罰。
銀監會將在近期針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專項檢查,檢查重點就是銀行理財產品在銷售之前,是否對客戶進行了風險評估,投資者在發行銀行存在不當銷售等違規行為時可以向銀監會投訴,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于銀行在銷售的過程中會出現的強調收益率,對風險提示不夠等情況,據李伏安透露,銀監會擬采取以下監管措施:一是加大對理財從業人員的監管管理,提高理財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操守;二是進一步加強理財業務監管法規體系建設;三是加強對理財業務的事后監督檢查,加大查處力度;四是加強公共投資者教育,倡導理性健康理財。產品設計隱藏著商業秘密。
監管新規出臺迅速到位
2008年4月中旬,銀監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迅速出臺。新規定明確要求,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宣傳和介紹材料中應全面反映產品的重要特性和與產品有關的重要事實,在首頁最醒目位置揭示風險,說明最不利的投資情形和投資結果,對于無法在宣傳和介紹材料中提供科學、準確的測算依據和測算方式的理財產品,不得在宣傳和介紹材料中出現“預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字樣。《通知》稱,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宣傳和介紹材料中如含有對某項業務或產品以往業績的描述或未來業績的預測,應指明引用業績的時間和信息的來源,并提示以往業績和未來業績的預測并不是產品最終業績的可靠依據,不得將以往業績和未來業績的預測作為業務宣傳的最重要內容。
銀監會在《通知》中要求商業銀行為理財產品命名時,不得使用帶有誘惑性、誤導性和承諾性的稱謂和蘊含潛在風險或易引發爭議的模糊性語言。商業銀行應根據理財產品的風險狀況、潛在客戶群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設置適當的銷售起點金額,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于5萬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
根據銀監會的規定,商業銀行開展綜合理財服務時,應通過自主設計開發理財產品,代理客戶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不得以發售理財產品名義變相代銷境外基金或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境外投資理財產品。《通知》還要求,商業銀行應建立客戶評估機制,針對不同的理財產品設計專門的產品適合度評估書,對客戶的產品適合度進行評估,并由客戶對評估結果進行簽字確認。對于與股票相關或結構較為復雜的理財產品,商業銀行尤其應注意選擇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防止錯誤銷售。商業銀行對理財客戶進行的產品適合度評估應在營業網點當面進行,不得通過網絡或電話等手段進行客戶產品適合度評估。
據悉,銀監會將于近期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開展專項檢查或抽查,對于商業銀行自查中未發現或者商業銀行自查后未改正的問題,將根據相關規定暫停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或責令商業銀行調整個人理財業務相關部門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