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次事件,銀行理財收益問題的輿論風波終歸會結束。但此次事件所引發的問題仍有待銀行去面對,去解決。銀行理財的信任危機如何化解?銀行理財業務下一步又該怎么走?這些問題,都是對銀行決策層實實在在的考驗與挑戰。
消極、被動地等待風波過去,然后卷土重來,依然我行我素顯然是不可取的。銀行要看到風波背后所蘊含問題的嚴重性。中國銀行理財業務興起才短短幾年,粗放式發展所引發的現實問題和困擾都是銀行不可回避的。正如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所言:“銀行理財產品現在進入多事之秋,甚至可以說是存亡之秋。”銀行如果無視自身存在的問題,不及時自我修正,那么類似的風波還會重現,而脆弱的銀行理財市場很可能一而再的重創下一蹶不振。化危機為轉機,變壓力為動力,才是正道。而事實求是地評估銀行自身的理財現狀與銀行理財現實生態是銀行理財正確邁出下一步的關鍵。重新認識并定位銀行理財,推進銀行理財業務轉型與升級,遠比簡單銷售幾款銀行理財產品要重要得多。
我國的金融體系一直以銀行為主導,這無疑讓銀行占位理財市場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也是銀行理財迅速脫穎而出、能夠一馬當先的現實基礎。然而,銀行要做好理財市場的先行者與領跑者,要持續保持既有的市場主流地位,就必須在理財業務方面做足管理、人才、產品和服務等功課,夯實內功,牢牢地保護自己“理財專家”的品牌與形象。在投資者教育、市場培育與規范方面,作為市場領袖的銀行理財要與著力推動理財市場發展的監管層同心同德,做賣者盡責的理財市場榜樣。如果銀行理財業務只是簡單的產品交易,甚至借“買者自負”而行不當銷售,這意味著銀行理財自我矮化品牌與形象,自廢武功,自毀前途,縱然擺脫了法律上的干系,也足以讓寄予銀行理財厚望的監管層、社會公眾扼腕長嘆。
銀行的決策者要做銀行理財的戰略家。銀行究竟在理財市場應當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這需要銀行從戰略的高度予以考量。從市場長期發展和客戶需求變化來看,包括教育、保險、醫療、住房、投資、分散風險、移民、甚至財產繼承等一系列的投資管理和人生財務規劃才是銀行理財服務需要滿足的社會需求。只有看清這一大勢,銀行才能在理財產品和服務的具體取舍上有合理的部署、可持續發展的安排。而且,銀行決策者還要清楚地看到,對于處于初級階段的銀行理財,現在的每一步都牽系著未來,都應當是在為財富管理做鋪墊和準備。因此,重新定位的銀行理財絕對不等于簡單銷售理財產品,而應當沿著綜合化、個性化服務方向邁出財富管理的每一步。
既然銀行理財的下一撥競爭遲早會在財富管理的層面開打,而最先勝出者必定是提前準備,早早厲兵秣馬的銀行。讓人驚嘆的是這次受到沖擊的銀行已有開始著手對自己的理財業務進行升級改造,譬如民生銀行就特別強調銀行理財是一種綜合金融服務。該行新啟動的財富管理中心表示今后將力求通過提供多元化產品和定制服務,使客戶由目前的買產品變為選產品,從而使銀行與客戶的關系從原來簡單的交易轉為客戶對銀行產品和服務的長久依賴與信任關系。
愈挫愈奮,逆風飛揚。一陣風暴之后,幾番風雨洗禮之下,將是銀行理財重振旗鼓,重新出發的時候。即使前途依然有風有雨,那些立足現實,著眼長遠,穩打穩扎,創新進取的銀行將是支撐中國銀行理財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