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3月1日公布的“2007年度中資銀行理財產品報告”的始作俑者,該所結構金融室主任殷劍鋒在報告發布后迅速成為財經媒體追蹤采訪的熱門人物。在愈演愈烈的產品“收益門”事件中,他成了代表學界的意見領袖。他給出的“說法”,受到輿論追捧的程度隨后超過了原先的報告。
銀行理財產品在短期內短短幾年之內發展迅猛,其中重要原因就是監管、調控當局采取了市場化的發行管理辦法,即備案制,其中也對商業銀行從事衍生品業務和相關的信息披露都做出了比較詳細的規定。然而,這次理財產品的風波可以說折射出了我國銀行中間業務特別是理財業務的問題。我認為出現部分產品零收益或較深幅度浮虧的本質在于我國理財產品的創新和設計的滯后性,這又是我國人民幣衍生品市場和其他市場滯后性的必然反映。可以說,從監管、調控當局的角度來說做得還不夠到位。目前,銀行作為市場的參與者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另外,銀行作為提供理財產品及其金融衍生品的機構,本身就由于能力不足、人才匱乏、管理缺位等一系列問題而面臨考驗。從我們所做的理財產品評價報告中可以看出,中資銀行產品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重數量而輕設計,這相比外資銀行來說暫時還沒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
而作為投資者,在銀行理財產品出來之前,只能投資于兩個極端:一個是沒有風險、收益也很低的存款;還有一個是收益很高、但風險也很高的股票。但是當銀行理財產品推出之后,它成為了居于二者之間的一種能為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的渠道。所以,很多投資者在大好市場行情之下沖動行事,在沒有弄清楚要購買的理財產品的機構設計、投資方向和風險時就輕信產品推銷者的夸大宣傳或者“大膽”跟風,是一種很不理性的投資行為和習慣。
對于如何化解這些癥結的問題我想說三點。首先,還是一個大環境的問題。理財產品的基礎是衍生品和基礎證券,這幾年中資銀行產品設計和制作不如外資銀行,關鍵的原因是中資銀行沒有用于設計產品的這些衍生品市場。所以,監管、調控當局能在未來放松管制,加強部門間的協調,才能真正給銀行機會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滿足不同投資者需要的個性化產品,這個市場才能更充分地發展。
其二,我們屢次提到的銀行產品創新能力不足、內部的管理不到位、市場分析能力和宏觀經濟研究能力不足等問題,我認為,這其中必然是人才培養的問題。眾所周知,如今銀行獲得CPA,CFA的理財經理遍地開花,然而在銀行內部他們還是處于一個較為低端的階層。中資銀行在人才的儲備和激勵約束機制上做的就很不到位。如今眾多產品都是銀行從國際投行手中購買,而我們的研究團隊難以完成這個使命,這就提醒我們用全球的視野看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就是投資者的意識和觀念。我們了解到,大多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都是中年以上并且擁有一定財富積累的投資者,很多人天真地對銀行出售的產品抱有收益穩定的幻想。雖然,之前我們談到過,銀行理財產品確實是處于兩個極端中間的那部分,但是自我們調查以來發現,很多產品投資者是有能力做出價值判斷的。例如去年大量出現的在一種相關性產品。即某只鏈接股票的股票產品里面是幾種股票的組合,它的產品的收益取決于這個股票組合里面不同股票之間能否同漲同落,如果相關性高,這個產品收益就高,相關性弱這個產品收益就低,甚至是零收益。可以說,這類產品對于沒有研究過專業模型的投資者來說也是很好判斷的,銀行推出此類產品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而投資者不做分析判斷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
我國的理財市場就如一個正在學習走路的孩子,他有活潑充滿生機的一面,同時在成長的道路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可以說,在目前的分業監管條件下,要真正出現有混業基礎的理財產品是很困難的。可以說從發行的角度來說,銀行產品的發行由于實行備案制而達到了很高的市場化程度,但是自由化市場是依托于合作和競爭,如果按照目前銀行特別是中資銀行依靠體制吃飯而忽略創新和市場需求的表現是很難推動我國理財市場向前發展的。
對于為銀行產品進行評級的第三方評級機構,我們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抱以很大的興趣,對于理財產品的評價追蹤和報告我們已經做了兩年,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是希望給市場提供一個第三方獨立的評價。同時,隨著我們數據庫建設的完成,我們后面的頻率會逐漸加快,從一個季度到一個月,最后實現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