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基本情況]
李某,今年32歲,在私企工作,工作較穩(wěn)定,近10年不擔心失業(yè)問題。
月收入4200元,年底獎金1至2萬元(均為稅后)。她的先生,今年33歲,屬于SOHO(自由職業(yè))族,從事廣告設計工作。年稅后收入10萬元。
兩人已于2005年一次性付款購買了1套價值60萬元的2房1廳自住房。現有存款1萬元人民幣和2000美元。藍嬌和女幾分別于2002年購買平安“康乃馨”重大疾病保險,保額8萬元,繳費20年,另外還購買了意外、住院安心等險種。李某有社保和醫(yī)保。
她的先生于2002年購買平安“常青樹”重大疾病保險,保額8萬元,繳費20年,另購買意外、住院安心等險種。他也有社保和醫(yī)保。
雙方父母身體健康,都有社保、醫(yī)保。藍嬌的公公,58歲,教育局干部,暫退=線,月收入1800元,以后退休金可以拿工資的100%,有大病商業(yè)醫(yī)保;婆婆,56歲,小教一級教師,已退休,月收入1150元。李某的父親,58歲,房產局普通職工已辦病退,月收入1280元;母親,54歲,糧食局下屬企業(yè)普通職工,單位內退。月收入700元。
外企員工李某一家在理財方面已經做得不錯了。不過,從專業(yè)的理財角度看,她應更充分發(fā)掘家庭私人資本的潛力,使之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益
[理財目標]
李某想有個更合理的規(guī)劃,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購買理財產品,促進家庭資產增值?
[財務分析]
根據李某提供的家庭現狀來看,在理財方面,李某確實做得不錯。
首先,李某一家在家庭日常生活消費這一塊,還是很舍得花錢的。一家三口,每年安排7.5萬元在日常生活消費上,這符合“抓住今天的快樂”的理財目標。
其次,從避險的角度看,藍嬌在重疾、意外、住院醫(yī)療等方面也做得挺周全的。不過,養(yǎng)老這一塊要在賺錢能力較強時加大投入。但在目前低利率期,不宜購買此產品,待利率逐步回升后再購買,但最好在36歲以前切入。隨著她的雙方父母年齡的增長,在緊急備用金方面要逐步增加,以應對醫(yī)療風險。此外,當利率水平正常或較高時,應為女兒準備大學教育經費,起步應于女兒6周歲以前。
再次,從理財的專業(yè)角度看,作為年輕、收入穩(wěn)定的家庭,應持進攻型策略。在理財上應趁著家庭成員賺錢能力強、賺錢的再生能力強、抗風險的能力強、身體健康、牽掛較少的人生最佳時機,在做好基本的避險準備和保持家庭足夠生活費用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掘家庭私人資本的潛力,使之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益。
全家支出:(1)保險。先生,7000元/年,藍嬌嬌3500元/年,女兒3300元/年。
(2)給老公父母家3000元,年,自己父母家7000元/年。
(3)女兒上幼兒園1200元/月,其他300元/月。
(4)老公日常煙酒、外出應酬、交通費1500元/月,通訊費400元/月,其他300元/月。
(5)自己交通費200元/月,餐費200元/月,服飾、化妝品500元/月。
(6)家庭管理費、水電費、電話費等600元/月,伙食費1000元/月。
[理財規(guī)劃]
鑒于李某對風險投資不甚了解,其投資宜購買固定收益+浮動型理財產品。
目前,固定收益+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于年輕家庭而言,更有優(yōu)勢。因為:第一,固定收益+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屬于保本型產品。從目前各家商業(yè)銀行推出的這類產品看,或保證100%返本,或保證年收益率在1%左右,對于投資者而言,就筑起了一道虧老本的“防火墻”,鎖定了投入資本的安全底線。當然,這類投資也有風險。從目前看,它的風險主要是:其收益率為O,或低于同期同檔銀行存款和國債的收益率,或沒有跑贏通貨膨脹率。
第二,固定收益+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它的資金運作,大都與國際外匯市場或黃金市場直接掛鉤。它的收益高低取決于國際外匯市場或黃金市場的波動。
第三,固定收益+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其投資幣種大多為美元。但這種產品,其本金返還為人民幣,其收益部分,既可以以人民幣進行結算,也可以以美元結算。
[投資理財產品]
李某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應注意以下五點:
一是清楚產品的性質,是保本的還是非保本的,收益是固定的還是浮動的,本金是否可以提前收回,費用怎樣收取等,結合自身對于風險的承受能力選擇適合的理財產品。
二是用富余的資金進行投資,即使是保證收益理財計劃的債券型理財產品也具有一定的風險,即流動性風險,因為這類產品往往不允許投資者提前中止合同。
三是看產品的投資方向。預期收益就是根據這些投資市場的表現來決定的,包括匯率、利率、黃金、信托項目、股票、期貨、基金等等。如果投資者看好某些投資領域,但是不懂操作的技巧,不愿冒太大的風險,或者無法直接進行投資,就可以選擇掛鉤這些領域的理財產品。
四是認清預期收益。預期收益是銀行認為在正常的市場走勢下獲得的收益,銀行并沒有保證支付義務。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實際收益往往與預期收益有偏差,即使是相對安全的固定收益理財品種,也會有實際收益低于預期收益的可能。
五是計算收益率。如一款理財產品年收益率為9%,另一款理財產品15個月的到期收益率為10%,單純從數字上看后一款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更高,實際上,把后一款產品15個月的收益率換成年收益率,僅僅是10%×12/15=8%,低于前一種產品。投資股票新概念
風險也可能高回報,投資占收入10%左右為宜。炒股之前最好積累一些股票和財經方面的經驗,建議選擇績優(yōu)股,并搞各股組合,以分散風險。按巴菲特理論,5-10年的投資應該賺大于賠,因此要做家庭長期投資的打算并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債券分析
前債券主要分為國債、企業(yè)債和金融債。國債分為憑證式國債和記賬式國債。前者不可上市流通,可提前兌取,但需要支付一定手續(xù)費,特別是一年內提前支取,還不計息,因此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后者可以上市流通轉讓。國債利息比銀行略高,風險性小,也不交利息稅,因此較受百姓歡迎,但不易買到。
企業(yè)債券是由企業(yè)為籌措資金而發(fā)行的債券,收益率可能比同期國債高,但風險性也較大,有到期不能償還的風險,購買宜選擇信譽等級AA級以上的大企業(yè)。金融債券是由金融機構發(fā)行的債券,一般不針對個人。
由于考慮到資金變現的問題,購買債券時,第一,應該關注債券的流通性和期限,可上市流通的債權便于變現,中短期債券有利于防止利率的變動;第二,進行分散購買,即在不同的時間購買同一(不同)期限的同一(不同)債券。
投資保險
保險可分為保障型保險和投資型保險兩種。前者重在保障,后者除此之外,還擁有投資功能。投資保險與銀行儲蓄、債券、股票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依靠機構、專家進行投資,而后者依靠個人單獨的力量。
機構理財比個人理財不僅在于它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理財專家隊伍,在投資渠道上更廣泛。如國債,機構擁有發(fā)行一級國債的權利,而個人只能在二級市場上進行投資。
銀行,機構可通過大額協議存款獲得比個人儲蓄更高的利率,投資,機構集眾人之錢而成巨額資金規(guī)模,投資風險更低;信息,機構獲得信息的渠道比個人要更豐富和及時。因此,投資保險不僅保值,還可能獲得豐厚的紅利回報,獲得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