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鄧小平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大發(fā)展,深刻闡述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多要素中的主導作用。在知識經(jīng)濟勃興之際,我們紀念戰(zhàn)勝1998年長江大洪水10周年,反思科學技術在伏波安瀾中的主導作用,對于高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旗幟,充分認識鄧小平同志這一理論的重大意義,并以其指導工作實踐,必將對于經(jīng)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水利是國民經(jīng)濟的基礎產業(yè),防洪是社會性極強的公益性事業(yè)。科學技術在這個領域內同樣具有主導作用,可以說科學技術是抗洪減災的主導因素,其作用怎樣評估也不會過高。1998年,湖北長江河段發(fā)生了1954年以來最為嚴重的洪水。境內13場大暴雨肆虐,長江八大洪峰峰上疊峰,首尾相連,超高水位一再攀升,歷史紀錄一破再破。面對險惡形勢,在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下,省委、省政府精心指揮,具體部署。組織動員數(shù)百萬軍民團結奮戰(zhàn),頑強拼搏,組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八戰(zhàn)八勝長江大洪峰,奮力實現(xiàn)了“三個確保”的目標,即確保了荊江大堤、長江干堤、連江支堤的安全,確保了武漢等重要城市的安全,確保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使這場特大自然災害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奪取了決戰(zhàn)長江洪水的全面勝利。回顧這場長達90多個晝夜的殊死搏斗,其經(jīng)驗是多方面,但是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這場抗洪斗爭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防洪減災作用,正是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湖北堤防、水庫、泵站等水利工程的防洪減災效益達到1009.89億元,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了水利工程的抗災減災作用。
作用一:科學技術為正確決策提供了依據(jù)。湖北江堤的防洪標準只有10至20年一遇,而’98型大洪水中7、8兩月來水總量的頻率為80至100年一遇。以低標準的堤防抗御百年一遇的上游來水,只能靠人力防守即嚴防死守,而嚴防死守必需來源于正確的決策。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由于省水文部門堅持做到逐時滾動預報,一般搶前1至4天發(fā)布省內142處河段洪水預報,合格率在96%以上,尤其是在長江第六次洪峰洶涌而來的危急時刻,堅持打破常規(guī),嚴謹求實,細致入微,提前兩天發(fā)布了沙市水位將達到45.20米的預報,與實際水位僅差0.02米,創(chuàng)造了抗洪預報史上的奇跡。這些準確的預測預報,為省委、省政府領導作出正確判斷提供了依據(jù)。正是運用科學技術的手段及時分析洪水走勢,為全省抗洪布局的戰(zhàn)略調整,出主意,當參謀,做到了運籌帷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根據(jù)水利、防汛部門的參謀意見,省委多次召開常委會或常委擴大會,及時作出抗洪戰(zhàn)略調整,在大洪水的發(fā)展階段,決定由全抗全保轉移棄守民垸,扒口行洪,嚴防死守,奮力實現(xiàn)“三個確保”上來;在大洪水的惡化階段,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一方面抓荊江分洪區(qū)應急轉移準備,一方面強化措施,死保死守,奮力實現(xiàn)“三個確保”;在退水期,反麻痹、防松勁、克畏難、加措施,堅持“三保”,奪取全勝。這些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周密部署,對于提早布防勞力、調配物料,做到晝夜巡查,嚴防死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正確的決策,都離不開科學的預測預報,都離不開水利、防汛部門不可替代的參謀作用。
作用二:科學技術為決勝洪水提供了調度手段。調度是發(fā)揮現(xiàn)有水利工程抗災減災活動的手段,只有科學調度,才能趨利避害,將洪災損失減到最低限度。譬如,對隔河巖水庫的精心調度。長江三峽區(qū)間與清江處在同一暴雨區(qū),長江上游8次洪峰與清江上游洪水6次遭遇。對此,省防汛指揮部均采取提前預泄的措施,累計騰出庫容達10.2億立方米,當荊江河段過峰時,隔河巖水庫最大削峰效率達61.3%,多次與荊江洪水錯峰,減輕了干流防洪的壓力。比如在第四次特大洪峰過境期間。隔河巖水庫水位猛漲。為與荊江洪水錯峰,省防指堅持逐時調度,清江水電公司將隔河巖水庫水位由原定的203米提高到204米,人大于出,以4000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致使庫水位攀升至203.94米,超過千年一遇壩前最高水位0.65米,運用調洪庫容3.03億立方米,這個錯峰削峰調度,使沙市水位從可能升至45.13米,降至44.95米,避免了出現(xiàn)45米的分洪水位。在長江第六洪峰逼近荊江時,隔河巖水庫再次出現(xiàn)入庫洪峰流量8200立方米每秒,通過錯峰調度,控制下泄4600立方米每秒,削峰3600立方米每秒,同時調度漳河水庫,減輕了與荊江洪水遭遇的壓力,降低沙市水位0.3米,再次避免了可能出現(xiàn)45.5米的高洪水位。這樣的調度,盡管承擔了風險,但兩次減輕了干流防洪壓力,兩次避免了荊江分洪損失,產生了巨大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長江防洪取得決定性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得到了時任總理朱镕基同志的充分肯定,和省委的通報嘉獎。再譬如,對泵站的調度。對超汛限水位的湖泊,提前預泄,騰出湖容調蓄洪水。在部分地方反復遭受強暴雨的情況下,堅持先排田水,后排湖水的原則,早于常年一個多月開機搶排,全省高峰時啟動骨干泵站2470處、5732臺、79萬千瓦,日最排水量3億多立方米,累計搶排190億立方米,其中直接人江142億立方米,尤其是在外江水位超高的情況下,有45處泵站堅持超駝峰運行569站天,超常排水29,4億立方米,千方百計減輕了漬澇損失。在第六次特大洪峰過境期間,沿江庫滿、河滿、塘滿、堰滿,省防指果斷實行水庫、閘站聯(lián)合調度運用。沿江停開800千瓦以上泵站68臺、10.48萬千瓦、減少入江流量1344立方米每秒,累計減少入江水量7億立方米。通過這些科學調度措施,有效地減少了入江流量。降低了長江水位,減輕了干流的防洪壓力,為奪取決戰(zhàn)長江特大洪水的勝利作出貢獻。
作用三:科學技術為判險、整險提供了根本保證。’98長江大洪水,全省江漢干堤及連江支堤超警戒擋水長度達4134公里,其中超保證3041公里、超歷史2745.5公里;長江于堤宜昌至九江超警戒水位擋水長度1279公里,其中超保證961公里、超歷史894公里:漢江堤防超警戒擋水長度289公里,其中超保證164公里、超歷史147公里。大洪水直接威脅著我省50.1%的人口、51.1%的耕地、88%的社會資產、78%的工業(yè)產值的安全,荊江河段的最高洪水位高出地面10米至14米,武漢河段的最高洪水位高出地面4至5米。堤潰則湖北衰,堤保則湖北興,興衰之間全部維系于堤防。因此,長江防洪的關鍵在于嚴防死守,嚴防死守的關鍵在巡堤查險和科學判險、科學整險、科學除險,就像醫(yī)生切脈問診、對癥下藥、治病救人一樣,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稍有不慎,便會功虧一簣。一位在前線指揮抗洪的部隊領導,曾深有體會地說,如果沒有水利、防洪工作者的技術指導,沒有科學判險、科學整險、科學除險,縱有千軍萬馬,也抵擋不住洪水。這個在抗洪搶險中總結出來的真知灼見,也充分說明了科學技術在整險除險、防洪保安中的重要地位和關鍵作用。’98大洪水中,我省沿江河堤防險情頻發(fā),危機四伏,形勢險要,歷史罕見。其突出特點:一是險情多,大小險情累計4794處,其中重大險情506處,潰口性險情34處:二是險種全,管涌、漏洞、散浸、裂縫、脫坡等各類險情應有盡有,多達12種;三是險情怪,有的距堤腳近在咫尺,有的遠在1500米之處,34處潰口性險情大多為堤防基礎性險情。稍有不慎,便會潰堤失事,可以說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省委、省政府領導明確提出,要堅持精心查險,科學判險,正確整險,坐哨守險,及時報險,突擊搶險的指導原則。按照這個指導原則,省防指全程跟蹤險情,及時分析險情,科學判明險情,強力指導除險,可以說是做到了對癥下藥,因險制宜,凡屬上報到省防指的險情,都無一潰決。
在’98抗洪中,依靠科學,抗洪減災,之所以能發(fā)揮出重要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改革開放以來,湖北認真貫徹落實鄧小平同志有關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思想,重視和加強了科學防洪體系的建設,使科技含量在防洪減災中的作用不斷提高。回望歷史,總結經(jīng)驗,有三個方面的啟示。
啟示一:“軟件”不能軟。在遭遇’98大洪水之前,湖北在年復一年、持之以恒的開展水利工程“硬件”建設的同時,將非工程措施的“軟件”建設也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狠抓了防汛指揮系統(tǒng)的建設,初步形成了全省計算機網(wǎng)絡和荊江、漢江微波通訊網(wǎng)絡,尤其是沿江8市實現(xiàn)了水雨情信息的計算機處理,提高了預測預報的實效性和準確性,“兩江微波”的建成,加快了水雨情信息的傳遞,加上衛(wèi)星地面站、水庫遙測系統(tǒng)、水文自動測報系統(tǒng)、分蓄洪區(qū)警報反饋系統(tǒng)等方面的建設,為依靠科技防洪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1998年大水已遠去十年,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新時期,其作用在各個領域愈顯重要。防洪減災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經(jīng)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正因為其重要性,科學技術在這個領域也更具有運用的廣泛性,因此,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網(wǎng)絡,加速先進科學技術的轉化,顯得更為緊迫,也更為重要。比如,通過研究機械化搶險堵口、電子化險情探測、數(shù)字化遠程監(jiān)控等技術,并推廣應用,可以提高發(fā)現(xiàn)和處理險情的時效。再比如,完善和建立省防汛抗災指揮決策系統(tǒng),應用計算機網(wǎng)絡等先進技術,開發(fā)決策支持系統(tǒng)和智能化專家系統(tǒng),錄入各類風險隱患數(shù)據(jù)庫。可以提高調度指揮的形象性、科學性,以信息化帶動防汛抗旱工作現(xiàn)代化。
啟示二:各類預案要優(yōu)。湖北各類江河湖庫防洪調度方案,經(jīng)過逐年修訂完善,涵蓋了水雨工情的最新相關因素,初步開成了調度預案體系。尤其是汛前進一步修訂了清江隔河巖水庫與荊江洪水錯峰方案,加強了荊江洪水調度體系的建設;修訂了沮漳河、漢北河、府環(huán)河等重點中小河流的調度方案,編審了中小水庫調度規(guī)程,中小河流、中小水庫的調度逐步規(guī)范化、科學化。正是在總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根據(jù)水雨工情變化的新因素,形成的逐年完善防洪調度預案的機制,保障了在抗御’98大洪水中調洪錯峰的科學性。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更為頻繁,對防洪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北江河縱橫、湖庫眾多,山丘面積廣大,暴雨洪水組合多樣,防洪調度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象湖北這樣的防洪大省,必須預案先行,保證防洪調度預案符合客觀規(guī)律,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主動應對各種組合的暴雨洪水,把握防洪調度主動權。對已頒布實施的防汛抗旱應急預案、防御臺風災害應急預案以及各類江河湖庫防洪預案,組織專人深入研究,尤其對預警級別、響應等次、調控手段等重點,要精確掌握,關鍵時刻能當好決策參謀。
啟示三:防汛隊伍要硬。’98大洪水之前,湖北針對水利、防洪人才青黃不接的現(xiàn)狀,加大培養(yǎng)力度,抓緊了人才培養(yǎng)、人才開發(fā)、人才儲備、人才使用的各項工作。汛前,從省到地市州、到縣市、到鄉(xiāng)鎮(zhèn),層層舉辦抗洪搶險、水下探險、白蟻防治等方面的技術培訓班,通過強化培訓,使抗洪搶險技術得到普及,防洪隊伍的技術素質明顯提高。在’98抗洪中,他們風里來,雨里走,廢寢忘食,通宵達旦,表現(xiàn)出了吃苦耐勞、勤奮敬業(yè)的水利行業(yè)精神,發(fā)揮出了聰明的才智。群眾稱贊說,只要有水利工程技術人員在,我們抗洪搶險就有了主心骨。與此同時,我省各級水利部門還請出了“老水利”、“老防汛”,共謀防汛良策,特別是在搶險的緊要關頭,這些老同志主動請戰(zhàn),臨危受命,在抗大洪實踐中,發(fā)揮余熱,搞好傳幫帶,增強了水利隊伍的戰(zhàn)斗力。事業(yè)成敗、興旺關鍵在人。要營造經(jīng)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的水安全環(huán)境,關鍵在建立一支過硬的防汛隊伍。各級防辦應按照防洪法的規(guī)定,繼續(xù)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強化組織協(xié)調職能,加強執(zhí)法監(jiān)督,抓好規(guī)范管理。同時,要加強學習,有計劃地開展業(yè)務技能培訓,不斷提高思想業(yè)務素質。應教育從事防汛工作的專業(yè)人員,發(fā)揚’98抗洪精神,兢兢業(yè)業(yè)地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希望。總之,應通過提高個人素質,達到整體素質的提高,以適應新時期防汛工作的需要,保證各項任務的勝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