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Cars公司在起訴書中稱,夢幻汽車公司和奇瑞曾于2004年底敲定在中國建立汽車制造合資企業,并指定夢幻汽車公司為奇瑞在北美地區的獨家專營進口商和分銷商。此后,布魯克林基于對奇瑞允諾的信任,先期投入2600萬美元用于市場調查和推廣。V Cars公司認為,奇瑞不僅無意貫徹該承諾,而且收買夢幻汽車的總工程師Dennis Gore竊取信息、刺探財務,并促成奇瑞同克萊斯勒的合作。V Cars公司指出,根據奇瑞同克萊斯勒簽署的協議,雙方不僅要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而且保留奇瑞在北美地區的經銷權,全然不顧該權利已于2004年底授予夢幻汽車公司。
起訴書還指控奇瑞背著夢幻汽車公司,同夢幻汽車公司介紹給奇瑞的潛在投資方Ofer集團直接做交易,并于2007年2月同ofer集團下屬的量子公司合資成立奇瑞量子汽車公司。V Cars方面甚至認為,奇瑞量子汽車公司進軍北美及其他市場的戰略——生產和出口“廉價的奢侈車”——完全移用了當初夢幻汽車公司為奇瑞設計的戰略。一位不愿具名的美國汽車產業人士在讀了起訴書后表示:“從語氣上看,布魯克林現在肯定損失慘重,焦慮不安。”起訴書稱,夢幻汽車公司2006年12月開始就出現赤字,發不出員工工資。但這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與奇瑞有關不得而知。
引發雙方爭執的起源,在于夢幻汽車公司與奇瑞于2003年12月16日在奇瑞總部蕪湖達成的協議。協議約定,作為奇瑞在北美市場的獨家代理,夢幻汽車公司從2007年起將在美國銷售五款奇瑞汽車,當年銷售目標是25萬輛,并計劃在五年內達到100萬輛。按照布魯克林的計劃,夢幻汽車公司的“投資者”就是那些有興趣擁有奇瑞車地區獨家代理權的美國經銷商。這些經銷商通過投資夢幻汽車,而持有合資企業40%的股權,奇瑞則持有剩下的60%股權。據了解,夢幻同奇瑞的合資合約之所以遲遲不能履行,主要是因為合資公司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批準。
V Cars公司在此次起訴書中表示,2005年年中時,奇瑞汽車總經理尹同耀告訴布魯克林,只有夢幻汽車公司先兌現諾言,為合資公司籌集到2億美元的資金,奇瑞才會向中國政府遞出建立合資企業的申請。而布魯克林認為,如果奇瑞不拿出詳細的定價建議,確保奇瑞的汽車比美國市場同類車價格低30%,北美市場的投資者就不可能落實投資。一些汽車業內人士認為,奇瑞之所以行動遲緩,很可能是懷疑布魯克林的資金實力。但布魯克林在起訴書中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奇瑞在2005年的時候開始逐漸意識到北美地區進口權和銷售權的價值,后悔當時輕易把這些權利許了布魯克林。目前,V Cars已聘請律師Kochanowski代理此案。Kochanowski稱,V Cars公司之所以選擇在密歇根州起訴,而不是在V Cars注冊所在地的特拉華州或總部所在地紐約,是因為與奇瑞合作的很多相關活動都發生在密歇根州。而且。這里的法官和陪審團對汽車行業十分了解一密歇根州東區地方法院的所在地底特律正是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總部所在地。有意思的是,受雇于V Cars公司的這家律師事務所曾在兩年前代表密歇根的汽車設計師Kenneth G.Grant Jr,起訴布魯克林和奇瑞違約。2006年5月末,夢幻汽車公司和奇瑞計劃聘請Grant做奇瑞美國設計工作室的首席設計師。但由于合資計劃擱淺,Grant也遲遲拿不到任務和薪酬。據Kochanowski介紹,Grant的官司拖到今年6月才選擇庭外和解。具體賠償金額和賠償方式“不方便透露”。就此,奇瑞公司總經理助理金弋波發表公開聲明稱:“我們關注到這一消息,但我們并沒有接到來自布里克林本人或V Cars公司及美國法院的任何消息。奇瑞是一個快速發展的企業,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一直是遵守中國法律和所在國法律而從事經營活動的。”
對美國法律非常熟悉的律師們認為,此案對奇瑞關系重大,必須認真對待,并且要盡快組織律師應訴。另外,業內人士還指出,在中國國內,奇瑞是中國汽車產業自主品牌的扛旗人,也是中國最具潛力的汽車企業之一。此外,奇瑞還擁有較低生產成本、全球廣泛的銷售渠道,并在小型車等未來市場戰略把握上與歐美巨頭十分合拍,因此,菲亞特、量子、克萊斯勒等國際巨頭一直積極地與奇瑞進行著深層次的合作推進。 “然而,中國自主品牌企業在國際擴張過程中的法律壁壘問題,太多的陷阱需要去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