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近期基金市場的波動,大多基民流露出擔憂的情緒。部分市場下跌更讓人捏著一把冷汗。但是投資基金關鍵是不必非看是新還是老,而是基金本身的投資能力、風險控制能力究竟如何。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25日,在成立滿半個月且不到3個月的27只次新基金中,除QDII基金外,有22只取得了正收益,占到次新基金總數的81.48%。新基金的密集發行是2008年基金行業的一大亮點。截至目前,今年已獲批發行的新基金數量達到64只,其中偏股型基金達到44只,已經完成募集的有32家。
業內人士認為,能獲得正收益,最主要的還是新設立的基金由于還在建倉期,加上其建倉謹慎,因此,手中拿著大把現金資產,正回報也就成為可能。但這只是暫時現象,而一旦達到一定倉位比例,回報可能反而會降低,這從今年3月起成立的新基金業績表現可見一斑。目前的業績表現與次新基金股票倉位是否合理以及建倉成本高低不無關系。
從今年成立的7只股票型新基金公布的二季度業績報告可以看出,由于基金的股票倉位不同,導致其業績出現分化。從3月19日到4月底,共有建信優勢、南方盛元、中銀動態、寶盈資源、浦銀價值、東吳行業、興業責任等7只基金正式設立。但到二季度末,這7只新基金的股票倉位高低有所不同,最高的是寶盈資源達到82.65%,最低的為興業責任25.38%。建信優勢股票倉位為82.33%,浦銀價值的倉位也較高,達到79.25%,東吳行業為56.34%,南方盛元為49.38%,中銀策略的倉位較低為32.75%。
建信優勢基金解釋說,“在從4月22日開始的反彈中,考慮到為避免一種最壞的情況出現,即市場估值上行到25倍動態市盈率(對應上證指數3600點附近),我們采取了短期提高倉位的策略,在隨后的指數下跌中未能較好的規避系統性風險,后期將倉位適度降低,并積極調整組合,為下一季度的投資運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而成立于4月30日本輪政策引導的反彈高點的興業社會責任基金在回顧建倉情況時說:“我們以相對謹慎的心態適度參與了本輪反彈,但仍對反彈的高度和反彈維持的時間預期略顯樂觀,加之建倉的一些股票中主要是銀行股近期下跌幅度較大,給基金凈值造成了一定損失。市場跌破3000點后,我們將倉位有所壓縮,繼續等待有利的建倉時機。”原來該基金雖然倉位很低,但凈值表現并不出色,是建倉后又減倉,并買了銀行股的緣故。
從短期看,倉位的高低,決定其凈值的高低。剔除“封轉開”的寶盈資源,6只新基金的凈值均早已在1元面值之下,股票倉位高的建信優勢、浦銀價值的凈值折損至今已接近20%,倉位低的興業責任凈值折損不到10%,中銀動態雖然倉位比興業責任要高7個百分點,但凈值則折損僅5%,南方盛元、東吳行業凈值收益率較為相近,為-11%。
與老基金相比,新基金大多是在市場暴跌后成立,難得的低位建倉機會一度成為新基金的賣點,讓投資者對其充滿期待。但好的機會未必就能取得好的成績,一些新基金均呈現不同程度的虧損,有的新基金的凈值下跌幅度甚至高于老基金。比如,觀察從4月30日至7月29日期間的基金業績表現,新基金中銀策略排名靠前,而浦銀價值、東吳行業的表現要弱于華夏回報、華夏成長、泰達荷銀成長等老基金的同期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