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彩瓷創燒于明成化時期(公元1465~1487年),它以紋飾新穎、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斗彩瓷器的燒成是我國制瓷工藝史上的重大成就,為后來彩瓷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斗彩是一種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品種,明代文獻中稱之為青花間裝五彩。
斗彩的制作是先在瓷坯上用青花描繪花草、禽獸、人物的半體,施透明釉高溫燒成后,再用釉上彩而成:或以青花在瓷坯上雙勾出紋飾的輪廓,施釉燒成后再在釉上于輪廓中填入彩料。斗彩以成化朝最為著名。由于成化瓷器的胎質細膩純凈,釉層滋潤沉靜,釉下淡雅的青花和釉上艷麗的五彩相配,形成了嬌艷絢麗的藝術特點,故歷朝均以成化斗彩瓷最為名貴。成化斗彩傳世品極少,多為蓋罐、杯、高足杯等小件器,尤天字罐、雞缸杯、嬰戲杯、葡萄杯等最為著名。
成化斗彩可用“質精色良”四字概括,它以線條流暢的造型、薄似蟬翼的胎體、潤如堆脂的質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調,在明清彩瓷中獨樹一幟。成化斗彩雞缸杯,或許可窺豹之一斑。雞缸杯應稱雞紋杯。它小器大樣,造型似缸,所以俗稱雞缸杯。此杯高3.3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4.1厘米。杯形較淺,敞口臥足,足底青花雙方框內書大明成化年制6宇雙行楷款。杯身畫面繪有雄雞兩只,一只引吭而啼,一只回酋顧盼。兩只母雞正低頭覓食,幾只小雞在母雞身旁嬉戲玩耍。神態逼真,呼之欲出。旁邊所襯藍色的山石、紅艷的牡丹、幽靚的蘭草,淡雅宜人,一幅和諧寧靜的田園景色就這樣自然地呈現在人們眼前。清人朱琰《陶說》中評述此杯說: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實不為過。

據記載,雞缸杯自問世以來便倍受贊賞。郭子章《豫章陶志》贊成窯雞缸杯為酒器之最。清《唐氏肆考》里也有神宗廟器,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明末已貴重如此的記載。由于雞缸杯的名貴,明萬歷時率先仿燒,清代各朝繼之,尤以康熙、雍正時的仿品最佳,達到幾乎亂真的程度。成化斗彩杯極負盛名,除雞缸杯外,尚有三秋杯、高士杯、嬰戲杯、葡萄杯、靈云杯、鸚鵡啄金杯等,皆為稀世之寶。
成化斗彩器型均小巧精致,俗語說成化無大器,其中一種高士杯為成化斗彩特有之造型,皆為敞口,弧腹,杯足中空呈喇叭狀,外壁施以艷麗的釉彩,款識寫底足外撇處。斗彩葡萄紋高足杯即屬于這類器物。這件清官收藏的珍品,高6.7厘米,口徑7.9厘米,足徑3.6厘米,敞口淺腹,口沿徽撇,口以下漸向內收,與喇叭狀高足相接,構成秀美的杯體。高足中空,足底邊沿一周無釉,亮釉處自右向左楷書大明成化年制6字款,用筆圓拙有力。這種杯形因其足部高可以手擎之,故稱高足杯,俗名把杯。杯身滿繪葡萄紋,莖蔓相纏,枝繁葉茂,一串褐紫色熟透的葡萄散發著誘人的芳香,一派金秋碩果累累的景色。在色彩設計上獨運匠心,僅取濃紫和淡黃與青花相配,色彩雖則簡單,卻把畫面所要表達的主題真切地表現了出來。杯身環繞彩繪葡萄藤枝,人窯燒造前,匠師先在素胎上勾勒出青花輪廓線,罩透明釉人窯裝燒,而后再填以不同的彩繪,經低溫二次燒成。燒成后器物釉面光潔,透過色彩可見釉下青花的紋線。成化斗彩中的紫是金屬錳的呈色,據科學測試斷定,如果呈色用量超過飽和,燒成后的色彩就失去光澤。這可能就是成化彩中的濃重無光的差紫的呈色奧妙所在。為了彌補畫面中這種無光紫色的美中不足,在適當部位略施亮釉,那藍紫相輝的光澤增添了葡萄成熟時的質感。由于采用平涂的方法,故圖中葉子只有陽面,沒有陰陽向背之分,葡萄也只能繪出正面而無反側之別。據傳成化斗彩杯是宮中帝妃們的玩賞品,因此制作極其精致。成化斗彩為明代彩瓷之冠,文獻中對于明瓷評價有首成化,次宣德,次永樂,次嘉靖之說。成化斗彩以其鮮嫩而淡雅的風格,曠絕古今,而彩色中的差紫一品更是獨具特色,可謂成化一代的標志。

成化斗彩器除形體較前秀美之外,色彩種類亦比永宣彩瓷豐富。每一種顏色都出現了許多種色調,如紅有鮮紅、油紅之差,黃有嬌黃、蜜蠟黃、姜黃之別,紫色不僅有深淺,還創出了前所未有的差紫。器物上的彩色常有幾種,甚至十幾種之多,是當時彩瓷的高峰。成化斗彩精者多為小件,各類酒杯、小瓶、小罐等歷來為鑒賞家所津津樂道。如成化斗彩折枝花蝶紋罐,高10.5厘米,口徑10.8厘米。直口圓唇,短頸豐肩,平底淺足。足底有大明成化年制6字楷書款。造型規整,胎釉細膩潔白明凈,色彩的搭配和紋飾的布局頗具時代特色。采用平涂,以填彩為主,點彩為輔,腹部繪有4組山石名花,各組花卉之間繪有蜜蜂、蝴蝶。紋飾均以青花勾邊,內施紅、黃、綠、紫等色,蝴蝶、蜜蜂翩翩飛舞,生動活潑。
另外,成化斗彩還有一種天字罐也極負盛名。它是一種短頸、直口、豐肩、收腹、廣底圈足的斗彩小罐,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罐底往往書一青花天字楷款,故名。天字罐的造型端莊秀麗,形體雖小卻有大器的風韻,其紋飾有纏枝蓮、海水瑞獸、雙龍戲水、海馬行空等圖,色彩艷麗柔和,畫意飄逸灑脫。其中尤以纏枝蓮花紋的天字罐最具魅力。此罐通高8.3厘米,口徑4.3厘米,足徑6.5厘米,在天字罐中屬嬌小玲瓏之輩。器身滿繪斗彩纏枝蓮紋飾,枝蔓相纏的花,花朵飽滿,枝葉繁茂,肩部與足脛處各為一圈仰覆蓮瓣,蓋頂無鈕,微微凸起的釉面正中央繪紅彩寶相花一朵。各種紋飾協調有序,疏密相間,給人一種優雅勻稱的美感。此纏枝蓮天字罐在成化斗彩器中雖無雞缸杯聲名顯赫,但因其蓋與罐為原配,又是皇宮內的舊藏之物,所以依然價值連城。明代成化斗彩天字罐尚有海水瑞獸、海水云龍等紋飾,因距今已有500多年,歲月滄桑,社會動蕩,完整的珍貴器物流傳至今已屬不易,特別是一些蓋罐,其蓋原配者罕見之至。
明代景德鎮瓷業生產之輝煌,在其成為全國制瓷中心之后,就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鎮” (明代官員王世懋的《二酉委譚》)的記述,特別是彩瓷生產,更是揭開了我國陶瓷史嶄新燦爛的一頁,道出了“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鎮”之說。在這些色彩繽紛的彩瓷中,以成化斗彩所取得的成就最為輝煌,明人程哲在《蓉槎蠡說》一書中品評明代瓷器時推成窯瓷器為明代之冠,主要是指成化斗彩而言。成化斗彩之所以名貴,貴在技藝上的創新,它的胎、型、釉、彩有如下特點:胎質細膩,薄輕透體,小杯胎體之薄幾如蟬翼,可以照見手指。造型勻稱,色彩艷麗。紋飾繪畫上,成化斗彩一般在花朵和人物衣服上以平涂法繪畫施彩,樹葉只有陽面,無陰陽向背之分:花朵只畫正面,亦無反側之別,繪人物衣服,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之說,山石也無凹凸之感,這些特點構成成化斗彩鮮明的時代風格。因成化斗彩器型小巧精致,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所以明清以來許多著作如《長物志》《清秘藏》《博物要覽》《南窯筆記》等多有推重。相傳成化時憲宗皇帝的寵妃萬貴妃對成化斗彩格外喜愛,因此宮中每日都要進呈1件。成化斗彩就是在這樣一種邀寵心態下發展的,從傳世的成化器中多小酒杯、小茶碗、小碟、小罐這些閨閣中的玩賞品來看,庶可印證。
成化斗彩商業價值也一直極為可觀。例如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寫到:窯器初貴成化,次則宣德。杯盞之屬,初不過數金,頃來京師,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為吐舌不能下。清初朱彝尊《曝書亭集》中也記載:萬歷器索金數兩,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雞缸非白金五鎰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至近代成化斗彩更是收藏家的寵物,1980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曾以480萬港幣拍賣了一件成化斗彩雞缸杯,創下當時最高拍賣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