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引進國外人才是最佳的選擇
2003-2006年,長春市共引進國外各類人才11027人,其中,科技人才3097人。全市共組織實施引進國外智力項目206項,其中,引進農作物新品種23個,解決技術難題390個,引進新技術165項,開發新產品150個,填補國內空白96項,解決重大科研課題109項,引進國外智力為長春市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長春市的全部引進國外人才總量中,“三資”企業共引進2479人,占人才總量的22.5%,占全部引進科技人才的80.1%。數據表明,“三資”企業在長春市引進國外人才中占據主導地位,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為此,長春市委、市政府近年來特別注意將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結合起來,全方位拓寬引進國外人才領域:在引進國外人才工作中,一方面繼續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高層次的“三資”企業,發揮引進國外人才的載體功能,吸納國外更多的高、精、尖人才來長春創業。另一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強化招才引智工作,通過招才引智引進了一批理論水平高、決策能力強、具有駕馭市場經濟能力的宏觀管理人才。
長春市是一座新型的工業化城市,肩負著在全吉林省率先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為此長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開放帶動、人才強市、科技興市等發展戰略:
一是圍繞兩大支柱、二大主導、五大重點產業引進國外人才。主要在汽車及零部件產品開發、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生物醫藥和光電子產業基地的建設引進人才,提高了企業的研發水平和產品的科技含量,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增強了市場的競爭能力,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二是圍繞重點產業園區的建設引進國外人才。主要是利用中俄科技園、IT產業園、留學生創業園等園區,吸引和集聚國外人才,加速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增強園區的孵化帶動功能,推動園區的建設發展。
三是圍繞加快科技進步引進國外人才。主要是結合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科技合作引進入才,提高科研起點,縮短科研周期,降低科研成本,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四是圍繞新農村建設引進國外人才。主要是結合動植物品種改良、重大疫病的防治、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引進國外人才,推進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的進程,加速傳統農業向效益型農業的轉變。
引進國外智力是以引進人才為載體,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科學管理和國外資金為一體的工作。通過引進國外智力,不僅可以引進急需的高、精、尖人才,也可為長春市的科學研究、技術進步、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長春市要實行人才強市、科技興市的發展戰略,引進國外人才是最佳選擇。
(長春市外國專家局供稿)
東臺市新五村被授予“江蘇省引進國外智力示范村(社區)”
日前,從江蘇省人事廳傳來喜訊,東臺市三倉鎮新五村被命名為“江蘇省引進國外智力示范村(社區)”。這是該市繼東強集團、農戶安全貯糧技術推廣基地被江蘇省人事廳確定為省級引智示范單位和引智示范基地后,又一個獲得省級引智榮譽稱號單位。
新五村種植大棚西瓜有著悠久歷史。但由于市場競爭的加劇,該村的普通西瓜因產量低、生長周期長、上市聚集,且果大皮厚、口感差,越來越缺乏市場競爭力。為增產增效,在東臺市引智部門的幫助下,該村引進種植國外和臺灣地區早春紅玉、小蘭、京欣等特種西瓜品種和技術,使畝產平均增幅達到15%以上,畝增收2000元左右。從事西瓜種植戶達530多戶1480多人,面積達6500多畝。在新五村的示范、帶動下,周圍6個村近萬戶2萬多畝土地的農業產業結構向著好的方面調整。
在此基礎上,東臺市引智部門又幫助該村引進以色列滴水灌溉新型節能技術,解決了實施大水漫灌既浪費水資源又容易使土壤板結、人工澆灌勞動強度大等制約大棚規模化種植的“瓶頸”,滿足了大棚農作物各個生長時期對水分的不同需求,節約了水資源,提高了品質,增加了產量。目前,新五村有近1700畝農田使用了滴水灌溉技術,受益農戶300戶。周邊村也有100多家農戶投資了滴水灌溉,灌溉面積800多畝。
近年來,東臺市引智部門積極為企業增收和農業增效牽線搭橋,大力引進國外智力和先進技術,先后申報執行引智項目20多項,獲國家專項資助近百萬元;邀請外國專家20多人次來東臺開展技術指導與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周亦兵 馬桂龍 朱海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