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明個子不高,穿著普通,但眉眼的輪廓鮮明,給人一種堅毅的感覺。他用純正的武漢話介紹自己時,第一句話卻是“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
葉正明1963年出生于黃岡浠水縣,19歲那年帶著父親四處借來的87元錢。獨自來到武漢闖蕩。從他的講述中記者發現,盡管他所受教育不多,但卻能準確地把握市場動態。正是這種敏銳的“嗅覺”使他從修表匠做到小服裝商。最后自己創辦公司。如今他旗下已擁有35家房屋中介連鎖店,及武漢知名的房地產網站“漢房網”。
“踩”著87元進城
我在農村出生,在農村長大,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
小時候吃了很多苦,就連讀書的錢都是自己賣柴禾賺來的。那時候柴禾兩三分錢一斤,一擔能賣上一元多。一個學期10元錢的學費,要賣十趟柴禾才夠。
對于那段農村生活,葉正明一笑置之,“這些不說,太多了,蠻丑。”
高中畢業后,我考進一所中專,讀了一年不到,我就后悔了,學校教的專業沒太多用,家里又窮,幾個妹妹都要讀書。我不想讀下去了,就想著怎么早點賺錢。
那個時候,農村人都認一句話“天干餓不死手藝人”,我很快就做出決定——學手藝去。
1981年,手表正流行,年輕人都以擁有一塊手表為榮,手表壞了不舍得丟,就找修表師傅修。做修表這一行,肯定能賺點錢。我就托親戚幫我找了一個修表師傅,拜他為師。學了三個半月,修表技術都學得差不多了,就去參加考試,拿了《鐘表修理技術合格證》。有了這個證書,我就可以自己營業了。
我徹底放棄了中專的學業,馬上在老家擺起了修表攤兒。但沒想到,生意做完了,錢卻收不到。那時候農場里都是工分制,到月底或年底才變現。我幫別人修一次表,只能收到一個欠條。等工分變現,才能收到錢。半年下來,我還有200元的賬收不回來。看樣子,修表生意還是要到城市去做。
我收拾行頭,回家和父親說了自己的打算,父親對我十分支持,他找親戚朋友們拼拼湊湊借了87元錢。
到武漢的那天我記得特別清楚,是1982年的9月29日,我把8張“大團結”小心地踩在鞋里,花了3.5元,買了一張從黃石到武昌的火車票。在火車上,我暗暗發誓要在這個城市里扎根。
到漢口一個親戚家里暫時住下來后,我就在老漢口火車站附近擺了一個修表攤兒,剛開始生意平平,第一個月只賺了100多元錢。我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車站路附近的幾家國營鐘表店,那幾家店都是老字號,要從他們手中搶生意,只能靠價格和手藝取勝。我把價格定得比國營店低,比如國營店給手表上油一次收費1.5元,我就只收1元。憑我的手藝和價格,回頭客越來越多,生意很快好了起來,每個月都能賺到兩三百元錢。
1983年,我報名夜大的財會大專班,白天修表,晚上上學,一學就是四年。
葉正明特別強調了這段求學經歷,對比之前的中專棄學,我有些奇怪:“為什么忽然重視讀書?”他解釋說,“那時村子里有人讀書出來了,工作蠻好。感覺讀書更有前途。”
修表生意,我做了八年,直到漢口火車站搬遷,老火車站人流量一下子減少了,我的生意也受到很大影響。再加上這個時候,修表攤兒擺了不少,競爭特別激烈,再做下去也沒多大賺頭,我憑直覺認為“手藝人”前途已不大了,打算做些其他生意。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做了八年的修表匠,其他生意我一竅不通,做什么生意賺錢呢?那時我有幾個朋友正在經營服裝、鞋子等,利潤很高,我也動了心,打算開家鞋店。
1991年冬天,我接下一家合適的門面,然后一個人坐火車到廣州去進貨。我帶了全部積蓄兩萬元現金,為了安全,走之前在內衣上縫了幾個口袋,把錢分開放在口袋里。
我坐在火車上,連眼睛都不敢閉,同車有不少是去廣州進貨的生意人,大家看起來都很謹慎,到了半夜,實在很困了,我就睡在椅子下面,因為心里不踏實,一晚上迷迷糊糊,一有個風吹草動就馬上驚醒。好不容易熬到了廣州,又馬不停蹄地尋找貨源,進了一批時裝鞋,直到把鞋裝上火車,才稍稍安心。
葉正明感嘆了一句,一個人去進貨真的很苦,身體上的苦還是次要的,最難受的還是提心吊膽的感覺。
由于以前沒有做過鞋子、時裝,根本就不懂什么款式的鞋子流行,我千辛萬苦進回來的鞋,已經過了時,無人問津。最后只好把這些鞋子低價賤賣了。一年下來,除去門面、工資等費用,2萬元錢只剩下5000元不到。
事業不順利,同時我又處于離婚的陰影中,一時間,我感覺自己好像一無所有。這時又是父親為我奔波,他找農村信用社貸了5000元錢。他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說到這里,葉正明略微停頓了一會兒,接著說,“‘適者生存’是我的座右銘。”
我的斗志一下被激發了,有句土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已經到了這一步,就放手去做好了。我又找一個朋友借了一萬元錢,著手做服裝生意。
這次我很謹慎,先調查了武漢的服裝市場,發現價位200元左右的服裝比較好賣,利潤也相對較高。1993年4月,我再次前往廣州進貨,幾番下來,我的服裝店盈利了,當年就還清了所有的欠債。
經過這番磨難,我的事業變得異乎尋常地順利,就算遇到難題,也是有驚無險。更幸運的是,我還遇到現在的愛人,她和她的家人給了我不少支持。
“扯皮”扯出一個公司
1997年,我手頭已小有積蓄,打算購買一套小兩室一廳。那時還沒有房屋中介,要想找到合適的二手房,就要找“房販子”。
“房販子”只提供二手房信息,當我看好房,雙方談好交易后,“房販子”收了1000元錢就走了,而我為了這套房,足足扯了三年皮。因為房屋過戶手續十分麻煩,我又是第一次買房,辦手續時,不是少了這個,就是改動了那個,一直到3年后,才勉勉強強把所有的手續辦全。當時我就想,買房這么麻煩,要是開家公司,專門代辦各種手續應該生意不錯。
我一邊繼續做生意,一邊留心這個行業。1999年,北京、上海等地的房屋中介已經十分成熟,而武漢也出現了少量的房屋中介,但服務不周全,市場混亂。
要做好房屋中介,就要學習別處先進的經營方法。1999年年底,我特意坐火車到上海考察,要么裝作是顧客,到中介觀察他們的經營模式和服務,要么以同行的身份,請他們指點。在上海的三天,讓我受益匪淺。
一回到武漢,我就投了全部積蓄5萬元錢,開了第一家中介,取名“華明達”。
又一次換了新行當,我心里也沒底兒。我和愛人每天把門面打掃得干干凈凈,空閑時間就在附近小區發傳單,聲明不收看房費,這在武漢還是個創舉,當時中介亂收費的現象比比皆是,我們的承諾,逐漸吸引了一些買房者。 做中介生意,幾乎沒有不扯皮的,有的顧客買了房就賴中介費,我也不得不厚著臉皮上門要。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1年,一個顧客購買了漢正街的一套10萬元的房子,按照規矩,我應該收1000元中介費,然而我上門去要時,一言不合他們就動手了。這1000元錢可是我應得的,我想想不甘心,又去了三次,最后對方勉強付了300元。
回想起創業之初的辛苦,葉正明苦笑。
盡管經營房屋中介十分辛苦,但我們都很努力。逢年過節,給老顧客們發賀卡。網絡普及后,我們又建了網站,想把“華明達”做成一個品牌。
就這樣,我們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一開始,純粹只是一家夫妻店,愛人守店,我帶顧客去看房。到了第二年,我們開了第一家分店。2002年時,直營店已有4家,加盟店6家;2003年,分店數量漲到30家:2004年,所有分店總數35家。
生意越做越大,現在我擁有的是一個資產百萬的家族企業,但我卻常常感覺力不從心,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用,企業管理跟不上。
“你看過《人到中年》嗎?我現在就是那種感覺。”葉正明對我說,“爬到半山坡就爬不動了,力不從心。”
現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公司徹底股份化,再吸引部分股東,一起把公司做大。而我,也能騰出時間,去讀MBA,這是我多年的愿望。
編者點評:
正因為我們在創業中有很多機會,有很多選擇的余地,才會使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而輕易的放棄或是退縮去選擇另外一個,這就削弱了承受困難的能力,而變得脆弱。也許正是葉正明在生活中沒有退路,無形中給他施加了壓力,并且通過努力,使自己最終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