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夢露樂團”到“阿霈樂團(A-pay)”,再到現在的單飛藝人季欣霈,一個昔日的小女生正在慢慢長大成熟,其充沛的創作才情,旺盛的表達愿望,對音樂的領悟和把握能力,都是有耳共聽的??v觀新專輯《生活》全貌,這個女生都在吐露出一種花朵開放般的蓬勃活力,正像里面的副主打歌“花”一樣,率性無畏,柔韌堅持。這也是季欣霈從林韋哲音樂社轉到上多利國際娛樂有限公司之后。從一個熱愛搖滾的單純婦生,漸漸朝著一個穩健的唱作型藝人方向發展過程中的合理蛻變,從青澀頑皮年代,到現在的相對沉穩練達過渡。
不過,盡管新的道路意味著新的體驗和新的發展空間,但是季欣霈的《生活》專輯還是沒有脫離臺灣眾多小清新樂團的小習性趣味。曲風上還是偏向于季欣霈最喜歡的熱鬧但不聒噪的輕搖滾,熱鬧的形式面前她的聲音填充得還算和諧,填詞上也沒有擺脫都市小女生那種小事件引發的小甜蜜、小悲傷、小陶醉等等小情緒綜合癥,沒有從“小氣”的大環境里面跳出來,埋沒了她身上的部分自然本真,讓這張專輯辨識度不是太高。甜蜜的劑量稍微過度,酸澀PH值有些不自然,不像是一個已經出道了四年的歌者。對于季欣霈這樣不是以容貌、長相取勝,可塑性相對較強的創作型人才有些可惜。
上個世紀80年代末,自從臺灣大張旗鼓的出現偶像文化以來,一直都是深受日系文化的滲透影響,以此為榜樣良莠全收,樂此不疲,從“小虎隊”、“憂歡派對”到“F4”、“黑澀會”都是日系流行文化的臨摹作品。流行文化領域進行著日系模仿復制,獨立音樂體系里也不能豁免,很多樂團、組合都對日系文化亦步亦趨,眾多男女樂團以“小氣”見長,甜女、美男著稱,卻鮮有在”小氣”氛圍里透露出大氣象的。由于獨特的地理和文化姻親關系,御宅族、蟄居族、暴走族、單身寄生族、電車男、干物女、LOLl等一系列日系時尚名詞尤以臺灣翻版得最快。在此情勢下,季欣霈的《生活》專輯不但是在名詞創意、造型包裝上,而且唱腔、演繹這些細節上,也都選擇日系自然清新風格,有些過猶不及。
造威季欣霈上面這些小毛病,我的理解是受“大環境”影響太久,跳不出來,大家都喜歡那樣,我干嗎不那樣?而且現在就流行那種風格。還有,就是生活閱歷還不夠,視野太窄,作品沒跳出小女孩的情結,放縱了簡單創作帶來的沉溺和快感,放松了精益求精的甄選,對自己的潛能認識還不足。實際上1983年出生的季欣霈也不算太小了,應該還有很多東西值得去創作歌唱。不必拘泥于小情小緒。另外,最重要的是,季欣霈缺少一個好的制作人、老師來給她在搖滾和流行之間指條明路,來給季欣霈鮮明定位,監制,調教聲音、挑毛病也是一處空白。張懸之所以成為今天的張懸,和大師級的李壽全老師的慧眼識人,因材施教是有著莫大關系的。
唱腔,咬字、氣息等這些一直是季欣霈被很多人評論的一個關鍵特點,有人表示還喜歡,也有人說不是太欣賞。其實還是受本土獨立音樂里“小氣”潮流的影響,親嗲、甜膩成為一種通俗的良性毒藥,仿佛很甜美。《生活》專輯里年齡上已經長大的季欣霈,還在表現出一種”不想長大”的刻意發聲,簡而言之,季欣霈應該可以修煉出一個具有良好唱功的嗓子,卻因為人為因素而處于半閉合狀態,不愿再張大放開一些發聲,如果鼻息和呼吸運用得更為坦然會更舒適。如果非要把RB拐彎抹角的發聲方式,強制融進清新搖滾里,也就喪失了搖滾率真的趣味,通過控制聲音來人為地刻意組裝也有些別扭。
換過來看,就是這些毛病體現出來的鼻音,共鳴、真假聲轉換等特質,一直都是她的優點,只是粗糙逼仄了一點,音色的辨識度還是有的,某一些細節音樂還有小號柯以敏似的鼻音味道,所以,你聽她唱完慢歌再聽快歌,有時就會感到稍微的扭轉不適。比如“12345”、“上山下海”、“原諒”三首歌,就是為了凸顯“嗲”的孩子氣,轉音和鼻音夸張了一些,收放頗為小氣,沒必要拖延的音符有意拖長了,不得決斷要領,聲音構成也是有些局促,關鍵就在氣息調節和喉嚨,口腔、鼻腔舒展的把握度上。
季欣霈的毛病是出于心理上“不愿長大”不愿脫離青春期,所以對聲音進行了一些刻意修飾和偽裝,不夠放達。實際上她的音域也并不是很窄,如果像第一主打歌“生活”、“因為我呢”,“如果或可是”這些曲目里一樣唱歌,喉嚨和口腔的打開幅度再大一些,效果會更好一些。專輯里“因為我呢”、“上山下海”,“花”三首demo,像顯微鏡一樣放大了季欣霈的聲音毛病,很有意思。每個人都要有、而且都有自己的特質,沒有必要人人都去學林志玲一樣說話,像吳青鋒一樣唱歌吧!為什么不自然開合,大氣開放地歌唱呢。
名如其人,季欣霈的才情已經是很充沛了,精力和氣息都無需懷疑,丟掉一些小家子氣的弊病,聲音再打開一些,放開創作視野,再大氣一些,小生活里醞釀大胸懷,如同青春路上沿途欣然掠過的四季風光,學習那些熱帶的椰林,婆娑自由自然生長,或許能成就更大的唱歌夢想,成為巍然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