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跡于Indie世界的你一定對Azure Ray不陌生,你應該還記得幾年前那兩個唱著憂傷民謠的美國女孩吧。AzureRay是由Orenda Flnk和Marla Taylor組成的,定位類似于Cat Power。憂傷是很多人對Azure Ray的形容,Folk是很多人強加給她們的標簽,其實我本人很不贊同這種說法,從Acoustic Folk到Electronic Dream—pop,事實上她們的四張專輯每張風格都是多元的,并且電子樂用得很多(我首推《Hold On Love》里的“New Revolutlon”)。我還樂于把某些歌曲比如“November”、“Rest Your Eyes”稱為校園民謠,它們讓我想起老狼和樸樹。Azure Ray并不像和她們頗有淵源的Bright Eyes那樣炙手可熱,但是她們的音樂也會被《穿Prada的女魔頭》這樣的主流電影引為原聲。雖然在獨立界發展得不錯,但Azure Ray還是避免不了解散的命運,這當然不代表演藝事業的終結,我猜測解散的原因是她們各自明了了方向,從05年她們各自發行的專輯來看,區別很明顯。Orenda Fink比較陰暗、乖張,這從專輯的封面就可以看出來,而Maria Taylor在脫離Azure Ray之后則是更加溫暖明亮了。
Maria Taylor的音樂才能也許遺傳自以創作音樂為生的父親,自幼受良好音樂熏陶的Maria 15歲就開始在樂隊里演出。有趣的是,Taylor家的studio里音樂聲總是不絕如縷,經常讓Taylor大大抓狂。很早就出道的Maria Taylor雖然不像Conor Oberst那樣被稱為天才,但Ialented是公認的評價。Azure Ray的那首“November”讓我第一次認識了Marla Taylor,在冬季的午后反反復復地聽,空氣里飄浮著真誠的憂傷,渾厚的提琴聲填補了冰冷的季節,I’lljust slt and stare at my deep blue walls until I can see nothing at all only particles some fast some slow……這樣的歌詞總是聽到微微泛酸,有時候在關緊的房門里,坐在書桌前埋頭做題,忽然間停下筆,淚水不經意間就模糊了雙眼,有時候在深夜里聽,睜開眼睛躺在床上,面對四堵墻,淚如泉涌。這種情緒很矛盾,對孤獨畏懼又向往,獨自一人的時候,感傷的情緒就如同決堤的洪水,有洶涌奔騰的快感,然而死寂的周遭讓人絕望,它將你推向一個黑暗無底的深淵,孤獨讓人不寒而栗。雖然這是一種深刻的孤獨,但我不想把這首歌往哲理的方向延伸,因為它不屬于這個范疇。它表達的應該是對青春的迷惘和感傷,就像戀戀風塵里唱的那樣那天黃昏,天空飄起了白雪,憂傷開滿山岡,等青春散場。這些歌的意圖并不是去揭示深刻的內涵,而僅僅只是講述發自肺腑的傷感。所以,我說這是一種真誠的憂傷,不矯揉造作,不陰暗乖張。Azure Ray的歌詞內容很充實,正所謂言之有物,就像樸樹那張經典的《我去2000》,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這種樸實一樣動人。另一首在Azure Ray時候Marla演繹的“Rest YourEyes”也是我聽了很多遍的一首歌,快節奏的純吉他伴奏,充滿低調民謠的氣質,她和著吉他聲不溫不火地低語,非常耐聽。Azure Ray的風格其實是不太容易被接受的,但是如果細聽,還是會發現很多讓人愛不釋手的歌。我不能辨別Azure Ray的哪些歌是Marla寫的,哪些是Orenda寫的,因為我不能確定Maria會不會唱Orenda寫的歌,但是基本上Maria唱的我都喜歡。在附表里我把所有Maria在Azure Ray時候唱的歌都羅列出來了,并給了等級,可作參考。
05年的《11:11》使Maria在獨立界有了一席之地,同時也逐漸明確了自己的方向。《11:11》風格仍然延續Azure Ray的Acoustic Folk和Electronic Dream-pop,但是旋律入耳很多。最被推崇的是那首“Song Beneath The Song”,這首歌的節奏非常平穩,跟動車的節奏很合拍。前奏響起的時候仿佛感覺到列車的啟動,二者配合得天衣無縫。這首歌另一個流行的證明是在《Grey’s Anatomy》第二季里被引為OST。專輯里十首歌都是上乘之作,“Two 0f Those Two”是單純地回述往事,懷念已逝的時光,“Speak Easy”描述一個悠閑的夜晚,隱約朦朧的燭光,螢火蟲在芬芳的花叢中輕舞飛揚;“Hitched”里講述一個遙遠動人的故事……一個春末夏初的傍晚在動車上反復聽這張專輯。這樣的季節里,傍晚的天氣涂抹了許許多多的情節和畫面,隨著列車的起動一幕幕重現。CRH平穩快速地駛過節節鐵軌,從車廂一側望向急速后退的田野樹木,陽光微弱黯淡下去,成群的烏兒穿梭飛翔在高壓電線間,流水般的音樂灌溉著成塊成塊的田野,所有微小的快樂都凝聚起來,在列車起動的瞬間彌散發酵滲透。比起Orenda Fink 05年的那張《lnvisible Ones》,《11:11》顯然比較討好。就聲音來講,Maria比Orenda占優很多,有人說Maria的聲音聽多了會上癮,我完全同意這種說法。Maria并不像club 8那樣輕盈縹緲,她的聲音加了厚度和磁性,但是兩者一樣優雅。Karolina的聲音好比一股碧清的泉水,在幽幽山谷里靜靜流淌,而Maria的音色更像是滾滾的江水,渾濁卻仍然具備流動的質感。Orenda的聲音則要遜色很多,幾乎找不到亮點。再從風格來講,Orenda走的是Dream pop的路線,風格趨近于Mazzy Star,我個人很不喜歡Mazzy Star、Devics之類,她們總是把背景烘托得太過遼遠,縹緲得不真實,經常讓我覺得自己掉進了冰窖里。不過Orenda和Mazzy Star、Devlcs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她的節奏比較強烈,器樂也更偏電子。
總體來說,Orenda的這張專輯較之前的Azure Ray其實還是更入耳的,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她沒那么討好,也許很多人是被那張詭異的封面嚇到了,又或者Orenda實在太低調,不懂得推銷自己。Orenda Fink和Maria Taylor比起來,很多人會理所當然地說:我更喜歡Maria Taylor。
07年4月,Marla在Saddle Creek的第二張專輯《Lynn Teeter Flower》發行了。它成為07年我最喜歡的專輯,旋律、演唱、器樂、封面、歌詞我打的都是10分。封面里Maria清瘦冷漠的側面給了我徹底的震撼,那是類似于艾米莉迪金森骨感端莊的古典氣質,又容易聯想到簡-奧斯汀,準確說氣質更貼近05版《傲慢與偏見》里的配樂,Dawn里緩緩升起的鋼琴聲把一個清冷迷蒙的鄉間清晨描繪得淋漓盡致。封面上的Maria專注地對著麥克風歌唱,好似一個嚴謹的學者,對待艱苦卓絕的學術生涯一絲不茍。該是伍爾夫一般淵博又才華橫溢的女子吧,這般風骨,這般底蘊,似嚴冬里傲立枝頭的粉色臘梅,淡雅清冽。《Lynn Teeter Flower》幾乎可以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從開篇的“A Good Start”開始,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強烈的節奏。她在整張專輯里唱著她的憤怒,傲骨,優雅,尊嚴,忠誠。她終于不再不溫不火,而是大篇幅地宣泄自我情緒,年少的憂傷不再成為敘述的焦點,郁積的憤懣需要一個爆發的出口,充滿力度的聲音和節奏仿佛就要把你從低谷里拽出來。在“No Stars”里她甚至絕望地吶喊:here were no stars,or a wish,to find and there was nothing in my clenchlng fist。即便這張專輯越來越向Electronlc靠攏,節奏和內容與之前的風格徹底決裂,然而Maria Taylor的獨特之處在于,她從來不失優雅,她的不羈不會像Jess Klelm那般粗野,就像在《11:11》里她可以把“One For The Shareholder”這樣的流行舞曲唱得相當文氣,同樣在“Replay”里她唱的是孤傲的尊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堅硬品格。你完全可以認為她有良好的修養和深厚的底蘊。Marla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于,她的民謠不會味同嚼蠟,專輯里作為點綴的兩首Folk:“cIean Getaway”和“LostTIme”用了極簡的吉他伴奏,但仍然表現得力道十足,尤其是最后高唱I miss you,I miss you every single day的時候,你一定會贊嘆她厚實的唱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lrish Goodbye”這首歌,可以看成是Maria繼上張專輯里“One For TheShareholder”之后對舞曲的又一次嘗試,后半段的說唱讓人簡直不敢相信這樣的音樂竟然會出現在Maria的專輯里,這充分證明了專輯的多元化。此外,Conor Oberst同Maria合作了“The Ballad o f Sean Foley”,并且在這首歌中獻聲。
Marla Taylor的音樂讓我想到了以通感契合理論為核心的感應說:在人與自然契合感應的同時,人的各種感覺器官之間也是通感的。在她的音樂中深刻地體會到五官通感以及象征主義的魅力,尤其是《11:11》這張專輯。大自然就呈現在眼前,不僅有聲響和音樂,還有色彩和芬芳,色彩在說話,香氣在訴說著觀念的世界。最后引用波德萊爾《惡之花》里的詩句來呈現Maria的音樂畫面芳香、色彩、音響全在互相感應,有些芳香新鮮得像兒童的肌膚一樣,柔和得像雙簧管,綠油油像牧場,另外一些,腐朽,豐富,得意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