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同事的介紹看了威爾·史密斯的新片《我是傳奇》,知道這又是一部僵尸片,對于這類影片來說,我個人認為《生化危機》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還有其他的一些都是大同小異地復制《生化危機》的模式。本來心里沒報什么希望,只是因為威爾·史密斯的名氣,姑且一看。但是看了以后,很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樣一部好片子。
個人認為這部片子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影片的切入點,與《生化危機》宏觀,磅礴的敘事風格不同,《我是傳奇》的切入點卻找到了微觀的個人。一種本來研制出來用于治療癌癥的藥物,卻不幸成了人類滅頂之災的AV病毒,而這種可以通過空氣、血液等途徑傳播的病毒使人變成了一幫嗜血的僵尸,90%的人類滅絕了。奈維爾博士成了紐約市唯一的幸存者,整個故事也就圍繞著這一個人展開。而鏡頭一旦聚焦到一個個體上,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就被無止境地壓縮在單維的空間內,滯留在世界中的只能是一種對個人而言無盡的殤——孤獨。
孤獨——家篇
影片從一輛肆無忌憚地馳騁在城市街道中的跑車開始,滿目蒼涼的樓房,布滿雜草的路面,橫七豎八的車輛,主人公Nevdle和自己的愛犬Sam馳騁在寂靜的大街上,一群野鹿突然跑過,緊接著一場狩獵活動開始了。可是當他們好不容易準備射殺時,一只母獅突然一口咬住了野鹿的脖子,緊接著一只公獅帶著一只小獅子緩緩走過,Neville舉著的槍終于放下,這時他的表響了,他抬頭看看快要落山的太陽,這好像向我們暗示什么。Neville召喚著Sam上了車,飛馳回家。不管在路上還是家里,Neville不斷跟Sam說著話,儼然把它當成了一個人,他為Sam做飯,讓它多吃蔬菜,在家里給Sam洗澡時,聽著鄉村音樂,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而在這時他的表又第二次響起,這時可以注意一下Neville的眼神——充滿了恐懼與絕望,隨著太陽的落山,安了加厚鋼板的門窗也被關上,這標志著白天光明世界的終結,紐約的夜晚地獄的降臨。一人一狗睡在澡盆里,外面傳來的是變異人恐怖、凄慘的叫聲,Neville眼皮分明的跳動表明他顯然無法入睡,也不知經受了多少個這樣無法入眠的夜晚,深埋在內心的恐懼在這一刻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而映襯在孤單一人的背景下,這種恐懼又多了幾分蒼涼與無助。
孤獨——商店篇
第一次看Neville逛那個空無一人的音像超市感覺很有意思,一個人自作多情的對著一幫無生命的木頭model說話,看到一個身材苗條的model,甚至問counter那個girl是誰,并自問自答的說明天要和她說話。在這里導演用黑色幽默,反而更加映襯出“當世界只剩你一個人,你要讓誰傾聽”的無奈,當時覺得導演會在這里埋下一個伏筆來更加突出,強化這一映像。果不其然,第二天,在Neville中了變異人首領的計而使愛犬Sam感染病毒而死后,他又一次來到了這家店,失魂落魄的跟各位“朋友”打過招呼。然后來到了那個model身邊,眼里含著淚花,低聲說“I promise my fremd say-ing‘hello’to you today‘hello’‘hello’please say‘hello’to me……‘please sayhello to me’……”看到這里我的眼里也不禁閃起了淚花。非常佩服導演這里巧妙的煽情安排,儼然,Sam在Neville心目中不僅僅是一條狗那么簡單,是朋友,是家人,是這個世界剩下的唯一可以交流的對象,這一點可以從Sam誤入變異人巢穴,Neville不顧生命危險舍身相救看出來。而現在這個最后的伙伴也失去了,這個世界對他還有什么意義7如果說Sam在的時候二者還能從相互的依偎中找到一絲內心的撫慰的話,Sam的死卻徹底使Neville的世界墮入了黑暗,一根脆弱的神經如何能承受得了對世界的恐懼之重?于是,這根恐懼的神經斷裂了,也就沒有恐懼了。狂怒的Neville在夜里對變異人采取了自殺式的報復,好像是對孤獨世界的一種清算,也是對妖魔世界最后一絲絕望的怒吼。
孤獨——戰斗篇
本片中戰斗場面并不很多,也不是本片要突出的重點,而且戰斗中都是Neville在孤軍奮戰,個人認為戰斗的設計也是為了強化一個人的孤獨而做。印象最深的當然是最后的終結之戰,面對著在變異人首領帶領下的成千上萬變異人的圍攻,Neville顯示了個人的勇敢,但同時也意味著悲劇的結束。最后的戰斗是在地下實驗室展開,曾救過Neville一命的Anna突然看到Neville的解藥對變異人見效了,Neville重新看到了希望。他大聲對著不斷撞擊加厚玻璃的變異人首領說:“你們病了,我有解藥,我可以治愈你們”。但是對于社會功能已經退化的變異人這卻于事無補。這個時候影片真正達到了高潮,最最重要的是Neville這時候的眼神,不得不佩服威爾·史密斯精湛的演技,我在那眼神中看到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悲憫,想想這些人原來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類,而這時卻變成了這樣一些面目猙獰、毫無人性的妖怪,而他——Neville就是一直在和這樣一群自己的同類在戰斗著,從他個人的角度已經身心俱疲,在失去了妻子、女兒和愛犬后,他生命中和世界的最后一絲聯系也斷了,而他現在活著唯一的使命就是研制出解藥,從他悲壯的眼神中,Neville做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抉擇,他把從實驗體身上抽出的一管鮮血,交給了Anna,把她藏了起來,當Anna要拉他一塊躲起來時,Neville如釋重負的告訴她她來的原因就是為了帶走解藥。Neville起身拉開抽屜,拿起了妻子女兒的照片,眼里透出一絲溫柔,然后拿起了放在旁邊的手雷,用堅毅的目光正視著這群變異人,拉響了手雷,與他們同歸于盡,完成了他傳奇的一生。影片最后,Anna順利到達人類最后的聚居地,靠著Neville的血清,人類得以繁衍。
孤獨中的希望
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I can still fix this”說了三次,Neville自始至終堅信自己能夠應對這一切,從他在病毒爆發時帶著妻子、女兒離開,到為研制解藥不斷進行實驗,再到正午去港灣用FM播放自己的錄音“If you are out there,if anybody is out there,please,you are not alone”,——這里也濃重的渲染了孤獨的氣氛——他都一直抱著那么一點希望。直到Sam的死使他一度徹底絕望,所以他才向變異人采取了自殺式的報復。而Anna的意外到來讓他知道了他不是孤身一人,但卻拒絕承認有居留地的存在。直到將死之時,他終于看到了他一直奮斗的目標所之為何,他是看到了人類復蘇的希望。所以這樣看來,希望才是這部影片真正要突出的主題。
冥思
作為一部商業片,突出符合大眾價值觀的主題才是影片所要追求的目標,所以孤獨于這部影片來說好像是居于次要位置的。但我卻想單獨把“孤獨”拿出來加以討論,也許是感同身受,也許是情感認可,我就曾經想過“假如世界上只剩下我一個人,我會怎么樣?”。當時很天真地想:只要給我一個籃球,足夠的唱片,以及書籍,我就可以“fix this”,現在想想,看來自己真的是有點天真了。當你整天只能對著一只狗和一群model說話,當世界自由到你可以在戰斗機上打高爾夫,當你可以天天在馬路上橫沖直撞,一開始也許很自由,很痛快,但是這個空虛的世界也會很快填滿你空虛的心。在我看來,個人世界就是真實世界的一個濃縮,而這兩個世界很重要的就是強調一種不對稱與差別感,這樣大腦才不會對重復同樣的神經信號而產生麻木,而一旦接收著一次又一次同樣的神經沖動,麻木所造成的遲鈍會對突然而來的刺激不適應而造成意識與行為的脫節,最終使人崩潰。孤獨確實是很痛苦的,但是但凡歷史上的偉人做出的事業還多是在孤獨中完成的,他們是一幫有著強大性格力量的個體,能夠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孤獨,但就算是尼采,也曾愛過莎樂美,斯賓諾莎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都不能絕對把自己封存起來的。所以很慶幸這個世界還在正常運轉。但是不得不想的一個問題是,當世界流觴于孤獨時,你可以拿出生命能量的幾何來fix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