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有一首歌我聽了一整年,《咁咁咁》,歌手是對于大眾來說認知度幾乎為零的香港女歌手The Pancakes,
在那之前的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上,正是這個化名為The Pancakes的小女生打敗黎明、鄭秀文和容祖兒等天王天后拿到了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她的獲獎歌曲叫做《咁咁咁》,這是動畫片《麥兜菠蘿油王子》里唱的歌曲,唱的也是一些充滿童趣的事兒:與小兔齊共舞,與小鴨齊合唱,咁咁咁……(咁,廣東話里“這樣、如此”的意思)
可以想見,天王天后們的粉絲有多么的不忿:“憑什么把獎給一首兒歌?”
但是,就是這樣一首“兒歌”,卻把我聽得感動得要死——除了“死”,我想不到其它方法來表達我內心的興奮和對這首歌的仰慕……我想,大多數獨立音樂的歌迷應該都有類似的感受吧,雖然,The Pancakes的獲獎并沒有讓香港或內地的主流媒體更關注獨立音樂,The Pancakes在臺上說的那些話一下臺就成了過眼云煙,但是,這一點也沒有影響獨立樂迷內心那莫可名狀的興奮。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主流音樂絞盡腦汁地為青少年營造成人世界刻骨銘心、纏綿悱惻的假象的同時,獨立音樂人卻總喜歡緬懷、挽救或撿拾成人世界里消逝的純真——藍天、白云、小鳥、小熊、大海、家鄉,花花草草……
有朋友曾經扔過一首獨立歌曲給我聽,說是這歌很多小文藝喜歡,歌詞大意是這樣的:“天上白云飄啊飄,地上的人兒跑啊跑……”我最初的感覺是有點傻,但是,你必須承認,這正是現代人對所謂現代社會所產生的逆反心態。
就像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里說的:“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好奇心和可塑性逐漸退化,然后成為偽成人的劣等面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現代媒介對兒童和成人之間的界限的破壞,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波老針對的電視時代僅僅只是童年消逝的開始而已,讓中國孩子們的性知識提前N年普及的“艷照門”事件證明網絡對童年的沖擊比電視時代更可怕(當然,更可能的情況是,“艷照門”之前,孩子們的性知識早就被網絡給普及了)。
或許,對于一個成年男子來說,深不可測的市儈眼神很有魅力,但是,假如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已經對社會上的一切習以為常、已經懂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那么他肯定也失去了一個兒童所應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你可以想象,他的心理負擔會有多大。現代社會的高度文明帶來的很顯然并只是更加舒適的生活,其副作用同樣很可怕。
所以盧巧音才會這么唱“這里到處布滿怪現象,日忙夜蒲沒人類正常,要是斗抑郁應該領獎……”(“天外飛仙”,出自專輯《天演論》);所以才會有所謂的“Kidult”(像小孩一樣的大人);所以,過去的幾年里,曾經以“很黃很暴力”為榮的搖滾樂已然不再是那么酷了,至少沒有“很傻很天真”的獨立音樂酷。
其中,The Pancakes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咁咁咁》的風格其實就是The Pancakes的一貫風格,她本來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童真的人,她從一開始就是用一種很孩子氣的聲音來唱歌,她的專輯包裝都像是為孩子們準備的小影集。但是,這一切卻是The Pancakes們毋庸置疑的殺手锏。專殺你,小文藝。
為什么?或許是因為青春期童年過早消逝帶來的物極必反吧,現代社會生活所帶來的焦慮令人忍不住試圖“逃”——逃離壓力、逃避責任,回歸童年的單純,簡單和無憂無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