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胡潤百富榜權威發布。縱觀榜單,可以說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相同。”基本上還是那套人馬,不過他們的財富大規模縮水,平均縮水22%,創10年最大跌幅,去年首富楊惠妍一年內縮水近75%,可以說嘆為觀止啊!
摸摸自己的口袋,您今年的財富縮水了多少呢?去年流行的一句話是: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你必須要跑過CPI。今年改成了——財富可以縮水,但不能縮過楊惠妍。其實這只是個悖論,人家縮水了75%還有330個億,而我們別說縮水75%,就是縮個5%也睡不著了。
股市縮水、樓市縮水,通貨膨脹的壓力越來越大,再加上全球性的經濟難題,眾多因素面前,財富縮水看起來是在所難免了。然而財富縮水遭殃不僅僅是百姓,更凸顯了經濟領域深層次的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長期受困于內需不足。相比發達國家,消費對于GDP增長的貢獻率占到了70%,而中國只有區區不到30%,經濟增長基本是靠投資和出口。而今,在從緊政策等多方利空行情下,投資放緩、出口大幅下挫,唯有消費可當經濟增長的大任時,居民財富縮水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財富縮水,購買力就下降,擴大消費更無從談起。內需無法撬動,經濟不可避免地將進入下行狀態。由財富縮水引發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活品質問題,而是整個宏觀經濟的走向——經濟增長究竟靠什么來維持?
近期,媒體上出現很多關于2009年中國經濟靠什么來“保”的文章,其中談到,經濟景氣走低之下,指望國內消費出現強有力的增長不太現實,眼下還只能靠投資了,以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資,恐怕會成為積極財政政策之下最見效的選擇。
談到社會投資,需要的就是手中掌握大量資金的富豪們。然而他們的境況呢,正如篇首說起的那樣,他們財富縮水的速度要比普通百姓劇烈得多,讓他們加大投資會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么?也許上述談及的只是多余的擔憂而已,世界經濟的亂象中,中國最可能成為國際資本的避風港。如何利用好國際資本發展本國產業,也許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