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受人民幣升值、勞動用工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國內外貿經濟環境總體情況不容樂觀。面臨如此狀況,福建省以國家產業政策為導向,積極推進出口產業優化升級和出口產品結構調整,加強對重點出口產業和產品的扶持,成效顯著。上半年,在整體出口較快增長的情況下,福建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同比增長36.8%和46.4%,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同比分別增長48.7%和24.3%。計算機、船舶、汽車及其零部件、電視機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增幅分別在49.4%至116%之間。紡織服裝、鞋、箱包和玩具等5類傳統商品出口也保持了穩定增長。
同時,福建省積極引導、推動和組織企業開拓新興市場,化解市場過于集中的風險。近幾年以來,福建加大了對中東、拉美、非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南亞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對這些地區的出口額逐年提高,呈持續上升態勢。如此良好的勢頭還得益于龍頭企業的強力拉動和加工貿易出口的快速提升。在閩外資大企業1月至6月出口額同比增長22.6%,占全省出口額的58.6%,拉動全省出口增長12.9個百分點。同時,一些企業加工貿易產業鏈不斷完善,物流環境進一步改善,為出口增長做出了貢獻。上半年,福建加工貿易出口增幅持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月至6月全省加工貿易出口同比增長2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6個百分點。但是,在目前風云多變的外貿格局中,福建的外貿企業也經受了相當大的考驗。
新興市場購買力正在上升
由于歐美消費市場的萎縮使相對應的外貿路線風光不再,不少福建企業在穩定老客戶的同時,也積極開拓南美、非洲、中東、東南亞和東歐等新興市場業務。企業方面認為,美國經濟不景氣以及有關匯率變動走勢對歐美客戶產生了影響,尤其是一些大采購商,仍處于觀望狀態之中。
來自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采購商福斯特曾在今年廣交會上表示,現在美國許多大型零售商的日子并不好過,消費市場受次貸危機的影響很大,很多美國人開始改變大手大腳消費的習慣,學習勒緊腰帶過日子,不少人還會半夜排隊搶購減價商品。大型購物商店的零售額也在減少。法國的一位采購商則坦言,次貸危機引發的消費市場萎縮之勢,正從美國向歐洲擴散。她說:現在西歐不少國家消費市場的情況越來越不景氣,市場需求正在進一步下降。而另一方面,中國的出口商品又在漲價,我們陷入兩難的境地。
泉州某公司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其公司產品主要出口歐美市場,比如美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但近來受內外部環境多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出口壓力越來越大。美國經濟不景氣已經波及到歐洲市場,因為歐美客戶減少,國內企業爭奪客戶也變得更激烈。
而就在歐美消費市場萎縮的同時,國際新興市場的購買力不斷上升,引起了外貿界的注意,給福建出口企業帶來良機。主營家紡類產品的福建某公司負責入介紹說,他們的大客戶已經不在歐美主要國家了,從去年開始,希臘、巴西的客戶采購量不斷增加,已經成為公司的主要客戶。
對此,福建省外經貿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陳丹鋒曾表示,面對歐美市場的需求下降,企業如能加快進入新興市場,開發一些適合新興市場國家消費習慣及市場特點的產品,必能挖掘出歐美訂單減少后的企業發展機會。因為現在南美洲、東歐、非洲、東南亞以及中東的一些國家經濟發展很快,當地市場的購買力正不斷上升。
另一方面,不少企業也提出攻克新興市場的想法,普遍認為,對一一直以來出口歐美市場的企業而言,也可選擇將出口重點轉移到新興市場,但必須在出口思路上進行調整,以更好地適應這些國家的市場需求。個別企業主認為,面對原材料、勞動力、匯率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們應采取開發環保型材料的策略,增加產品技術含量,從而提高出口價格及利潤。
專家分析認為,新興市場國家的消費者如巴西等國對新產品的接受程度很快,尤其是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因為這些國家的整體科技水平還不如中國,因此,盡管這些打出環保科技牌的商品要比普通商品貴得多,當地消費者依然會認同產品的技術附加值。
在適當時機到境外聯合設點
然而針對當前的外貿變局,福建的泉州企業普遍感到迷茫。當前國際貿易中的產品價格問題,尤其是在有關匯率不斷變動的背景之下企業如何保障利潤的問題,是目前很多企業十分關注的問題并成為熱議的焦點。
盡管一些行業的出口利潤受到影響,但從總體來看,無論是鞋子、服裝,還是食品,很多行業的出口價格都是上升的,主要得看利潤是否有增加。相對于鞋服行業,晉江食品行業在出口方面起步較晚,發展空間很大。目前行業的做法就是要總結鞋服行業的出口經驗,盡量少走一些彎路,避免價格競爭。而在此前,鞋子出口的利潤偏高,之后經過企業相互間的價格競爭,導致現在企業的利潤越來越少;另一方面,休閑食品在海外市場的利潤空間很大,尤其是在歐美市場。國內賣1元人民幣的產品,在歐洲市場可以賣到1歐元以上,兩地零售價差別相當大。但食品出口要求的技術指標比鞋子高很多,一些企業剛開始走出去的時候主要走新興市場,比如南美地區、東南亞地區,因為這些地方的市場門檻比較低,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相對比較難進入,所以出口到這些地區的比較少。目前,泉州食品企業主要出口的還是東南亞、南美等新興市場。
針對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出現“出口轉內銷”的現象,業內人士認為,上世紀80年代,企業做山口的比較少,大多數是通過批發等方式從事國內銷售。當時,貿易商都是到工廠等貨,企業生產的產品根本不愁銷路,所以在收款方面也很容易,基本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隨著市場的發展,工廠越來越多,競爭大了之后,收款就越來越難。
但是,目前企業出現“出口轉內銷”的現象,并不是部分人士從字面上理解的那樣,即“企業不做出口了,完全轉型做國內市場”。實際上是,“出口轉內銷”的企業是出口與內銷“兩條腿”走路。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應該是企業在拓展,一‘方面繼續出口,另一方面則投入一定的資金,拓展國內市場,甚至開始品牌經營。
讓企業作出這樣的決定,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出口利潤在降低,另一部分原因是企業要做品牌了。只有做品牌才是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
另外,境外設點目前已成為不少泉州企業國際營銷的一種重要方式。但是境外設點有利有弊,比如在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同,現在制鞋業的出口量也挺大,主要優勢是勞動力價格低廉、土地便宜,稅收優惠等,吸引了不少投資者前往。這些國家目前的鞋廠大部分是中國的鞋商過去辦的,勞動力價格優勢是其主要競爭力。不過,他們的勞動力效率很低,產量比較低,國內的工廠效率要高出不少。
有關人士認為,如果能在國外設辦事處,并考慮由行業協會牽頭,組織各大企業聯合在歐洲設辦事處,使這類辦事機構長期為本土企業尋找大采購商,而企業之間以股份制的形式參與經營,這種合作模式值得業內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