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國際品牌的中國陶瓷產品大海外市場上不僅價格無法走高,更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反傾銷、反補貼和非常保護調查。在諸多不利條件下,福建省陶瓷出口所占出口比重卻呈增長態勢。
據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調查顯示,我們的陶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僅僅只相當于國外的1/7到1/10,陶瓷出口海外市場仍然處在一個相當初級的階段,我們所獲得的所謂“成果”和市場份額,是拼資源、拼價格拼來的結果。雖然“愛拼才會贏”,可事實上我們在海外市場上是拼輸了。
貼牌生產是我國陶瓷產品在海外市場上“沒什么便宜可賺”的根源。從工藝技術、原材料品質和產品質量上來看,我國出口陶瓷產品與國際同類產品幾乎并肩。但由于我國出口陶瓷產品大多數為給國外貼牌生產,因此真正在國外市場上有影響的中國陶瓷品牌奇缺,而且利潤空間十分有限。
國際陶瓷市場競爭加劇
近幾年來,由丁新興陶瓷生產國的興起和發展中國家陶瓷制品產量的大幅度增加,使世界陶瓷的總產量明顯上升,國際陶瓷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已經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就建筑衛生陶瓷來說,世界的總需求增長遠遠低于總產量的增長。據調查發現,近年來世界建筑衛生陶瓷的總產量增長超過十個百分點,而今后的幾年時間內,建筑衛生陶瓷的總需求量才能增長七個百分點。岡此,對各個國家陶瓷行業來說國際陶瓷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供大于求,但特、優、新、精產品,仍供不應求,尤其是高檔建筑陶瓷和衛生陶瓷。就我國來說,高檔衛生陶瓷需求量每年平均約為200~300萬件。目前,隨著競爭的加劇,中、低檔產品不再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國際陶瓷生產國也正把生產的重心向有重大利益和競爭潛力的高檔化陶瓷產品轉移。未來國際陶瓷市場上藝術化也將成為消費市場的一個主要特點,藝術化陶瓷產品將普遍受到歡迎。
銷售配套化,是近幾年來國際陶瓷市場出現的一個新特點。目前,國內外建筑和衛生陶瓷企業不僅謀求內墻、外墻、地磚系列產品的配套、衛生陶瓷本身的產品配套,而且還在于千方百計的謀求墻地磚和衛浴產品的配套,有的公司還根據一些人喜愛藝術品的特點,組織廚房、衛生間、客廳的配套產品,從而形成了陶瓷產品的配套生產和銷售。例如,日本東陶機械公司生產水暖件、浴盆、化妝臺、廚房設備和整體衛生間等系列配套化產品我國賽納公司開發的金裝系列產品,形成了金賽納潔具、金石拋光磚、金裝爬墻磚等相互配套的建筑和衛生陶瓷產品。
由于消費者在生活水平、文化背景、藝術欣賞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進而對產品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市場上單一品種的生產與銷售很難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據猜測,未來國際陶瓷市場將發生一系列明顯變化,其主要特點表現在質量高、功能全、花色多、造型新奇,也即是所說的產品朝著多元化趨勢發展。
在國際陶瓷市場上,產品朝著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也正在朝著另一個方向,即個性化方向發展。個性化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歡迎,個性化產品只有大量市場空間,因此各個國家的陶瓷產品正在由大眾化向個性化轉變。如,美國式加長衛生潔具,以直線、棱角的突出特點,法式衛生潔具線條流暢,布滿溫情,富于詩意,體現出浪漫的色彩,而日本的衛生潔具則以精美絕倫著稱于世,反應出日本人的精巧細致的美。
近代以來,世界陶瓷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歐亞兩大洲,其中日用陶瓷產品,亞洲占65%,歐洲占30%,而高檔陶瓷生產又主要集中在西歐的英、德、意,法等國家。由于陶瓷工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為適應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將工業生產轉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正在向勞務費用較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
品牌、技術雙管齊下
據泉州海關的信息顯示,1~7月累計出口陶瓷2.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9%,其中泉州市、廈門市、福州市陶瓷出口位居前三甲,出口金額分別為9186.3萬美元、9067.57萬美元、7237.42萬美元,合計占全省出口總額的93.4%。
隨著節能減排調控力度的加大和出口退稅率的下調,2007年福建出口陶瓷4.6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2%,增速大幅回落21.6個百分點。但今年以來,福建陶瓷出口呈現逐步回暖的勢頭。
2008年1~7月,福建陶瓷行業雖然面臨原材料價格上漲、反傾銷、人民幣升值等不利因素,但仍逆勢上揚,出口逐步回暖。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出口單價的上漲及國際市場對建筑、衛生陶瓷需求的擴大。
從出口價格來看,陶瓷行業的工藝技術水平及產品質量和檔次的提高,帶動了一些產品出口單價的上調。陶瓷產品整體出口平均單價同比增長19.6%,主要出口陶瓷產品中增幅最大的是瓷制餐具,平均單價增長20.6%,上釉陶瓷面磚、陶瓷工藝品、未上釉陶瓷面磚出口單價分別上漲14.7%、10.4%、10%;從數量上看,衛生陶瓷出口增幅最大,同比增長40.4%,建筑陶瓷出口增幅為19.3%。
以德化陶瓷為例,從去年底開始,
德化縣委、縣政府引導陶瓷企業掌握定價權,形成價格聯盟:新產品通常提價30%%,舊產品則小幅提價15%%。引導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聯盟,避免相互殺價,擴大利潤空間。
為了打響“中國瓷都-德化”品牌,德化縣打出了一套區域品牌、產品品牌、工藝大師品牌三結合的“組合拳”,努力由產品輸出向品牌輸出邁進。在品牌打造的過程中,德化縣委、縣政府始終以引導者、服務者的角色出現,構建公共技術平臺、組織科技攻關和加強宏觀控制與指導,幫助全縣陶瓷產業對抗阻力、持續發展。同時,通過倡導企業聯盟等措施積極引導企業渡過難關。
目前德化陶瓷的品牌效應正日益顯現,爭創名牌,在上品種、上檔次、提升產品科技含量、開發高附加值產品上下功夫,已成為德化陶瓷業的發展趨勢。
此外,在技術創新方面,由德化第五瓷廠溫克仁研發的自生釉骨瓷繼獲得第十七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后,又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銀獎。
一直以來,骨瓷都是在坯體上施釉后二次燒成。自生釉骨瓷以人工合成材料替代天然礦藏,在1230℃至1310℃的氧化焰中一次燒制出外觀滋潤如玉的自生釉骨瓷,可節省能耗60%以上,節約原料成本50%%以上。經過省經貿委組織的新產品新技術專家鑒定組鑒定,自生釉骨瓷有10項產品技術達到國際水平,是國際首創的高檔瓷器新瓷種。
有資料顯示,我國生產每件陶瓷產品所消耗的能源、材料是國外發達國家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然而價格只是歐洲同等產品的1/20左右。這說明我國陶瓷業在節能降耗、降低成本及高端品牌的打造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從長遠角度來看,目前的“嚴冬”將成為陶瓷行業重新定位、整合的契機。
最近,我省首條全自動電熱高溫隧道窯在德化儒苑公司順利投產,該公司也因此獲得德化縣財政50萬元的獎勵。據介紹,全自動電熱高溫隧道窯,比燒柴油每天可節約成本1800元,比燒天然氣每天可節約1500元,目前已開始在德化同行業推廣。
從以電代柴到天然氣燒瓷,再到微波燒瓷,從堆積如山的廢瓷片到“再生陶瓷”,90%以上的工業固體廢物再生率和80%以上的工業廢水再生率……可以說,德化陶瓷業的技術創新無處不在。
種種跡象表明,目前德化陶瓷產業經濟增長方式正在悄然改變,而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正在推進德化陶瓷業向更高端邁進。